文/曹郁美
「佛身觀」是指對佛陀(主要是指釋迦牟尼佛)的「生身」的考察與研究,而「生身」則是生命、身體的簡稱。
佛究竟是血肉之軀、有生老病死,一如常人?還是壽命永遠、恆在靈山說法,從未入滅?這就有了不同說法,其中以「三身」說最普遍。佛之三身是指法身、報身、化身,分述如下:
法身,乃佛的智慧、真理之顯現,是不可見的抽象原理,是超越語言文字名言假相,象徵宇宙之本原。要言之,他是無色、無形、無相,近乎今之「本體」概念。
報身,乃佛於往昔勤修願行所酬報之身,以大慧、大定、大悲為體,具足無量的色相、功德與樂相;亦即菩薩初發心修習,至十地之修行圓滿具足,酬報此等願行的果身。例如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願、藥師佛在因地發十二大願,皆以願度脫一切眾生而感得的莊嚴之身,是為報身。
報身佛的淨土名為「報土」,故而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毘盧遮那佛有蓮華藏世界、藥師佛有琉璃光淨土等;報身與報土是互相依存,互有關聯的。
應化身,又名色身、肉身,或簡稱化身。指的是佛因悲願故,為度化眾生而現的權宜之相,以歷史上的佛陀──釋迦牟尼佛為代表。
不過佛或菩薩的法身與報身不是人人能見,唯進入聖地的修行者才可以,一般凡夫僅能見其應化身。
若問,淨土經論常說「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這尊光芒萬丈的彌陀真身,是法身佛或報身佛?這就陷入爭論,有人說是法佛、有人說是報佛,依本文個人意見,屬「報身佛」較妥。
再問,當一位淨土修行者專心致志修習般舟三昧(一種在特定時間內,如七日至九十日不等,精勤念佛之法門),亦可能見到阿彌陀佛,何以如此?因為此時的修行人已由肉體之身進入定境,處於離欲、離念的「非身」狀態,故能與佛感應道交。
回歸前面的問題,釋迦牟尼佛究竟入滅否?應說:他的肉身已於世壽八十時入涅槃,但他的法性之身恆存,未曾入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