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 一、總說 (四之一)

文/星雲大師 圖/莊美昭 |2016.01.11
4871觀看次
字級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間的信徒。本文為年屆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師口述,由弟子等記錄。 圖/莊美昭.資料照片(人間社)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間的信徒。本文為年屆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師口述,由弟子等記錄。 圖/莊美昭.資料照片(人間社)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將於1月16日出刊。免費贈閱一年(6期),歡迎索閱,填妥申請表格,附一年6期郵資120元,擲回佛光山文化發行部。 電話請洽07-6561921轉6665-6667 圖/莊美昭.資料照片(人間社)

文/星雲大師

【編按】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間的信徒。本文為年屆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師口述,由弟子等記錄。大師生來有人間性格,和佛陀、歷代推動人間佛教的大德遙相呼應。他一生遵循著佛陀的教法,促進佛教的團結,推動佛教的人間化、現代化、藝文化、大眾化不遺餘力,對人間三好、四給、五和、六度萬行一生奉行。大師自覺老邁體衰,眼耳退化,難再聞問世事,但〈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文,從大師心田裡流瀉出對佛教古今、未來的看法,甚為難得。這也是他把一生的行事供養人間的佛陀。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共分六個章節:一、總說,二、佛陀的人間生活,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四、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五、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六、總結,約數萬字,將陸續於本期出刊的《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發表,並預計於四、五月間結集出書,與本刊同為贈閱。歡迎有緣人來函索取,或發表撰寫對人間佛教的看法,共同發揚人間佛教。如經錄取,將贈閱本刊並酌資稿酬。再版時一併收錄,做為今日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對佛陀的一份供養。

人間佛教

就是佛陀本懷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二千六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迦毘羅衛國,是淨飯王的王子,姓瞿曇,名悉達多。

佛陀出家成道前,雖然貴為一國王子,在王宮裡享受著人間的榮華富貴;但他反觀一般平民百姓,為了生活必須百般奔波營求,尤其當時的印度社會,人民依出生的身分、階級、職業等不同,分有「婆羅門(宗教師)、剎帝利(王公貴族)、吠舍(工商界)、首陀羅(賤民)」等四種姓。這個階級制度讓人民天生就必須被迫接受「尊卑貴賤」的差別待遇,造成社會種種不平等的現象,也讓那些低下階層的人民更加苦上加苦。

當時佛陀雖然尚未出家,還是身處王宮的悉達多太子,但他關懷社會民生,尤其在「遊歷四城門」(《佛本行經》)之後,更加深刻了解到人民的生活疾苦,以及對生死無常感到無奈。為了打破人我階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實現「眾生平等」的佛法真義,藉此解決社會人事的紛爭、對立,幫助眾生減少內心的憂悲苦惱,進而認識生命的真諦,解開生死的迷惑,增加人生的幸福解脫,佛陀於是發心出家修道,經過多年的苦修、冥想後,終於證悟「緣起」而成道。

中道生活 解決人間問題

佛陀成道後,他告訴世間大眾,唯有過著離於苦樂、有無二邊的「中道」生活,才能解決有關「人生、人心、人事」等諸多的人間問題。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都是為了給予當時的社會大眾「示教利喜」(《法華經》);也正因為佛陀的慈悲教化,人間就這樣有了「佛教」。

由此可見,「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為了解決人間的問題,所以發願出家,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所以「佛教」其實就是「人間」的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陀「降誕世間、示教利喜」的本懷,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也就是佛教的全部。

如此說來,既然「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那麼現在我們為什麼還要特別揭櫫「人間佛教」,何必要特別標榜「人間」兩個字呢?

主要的是,因為佛陀時代距離現在已有二千六百年的時間,在這個漫長的弘傳過程中,因為人為的諸多因素,包括弟子對「佛陀教法」及「佛所制戒」產生許多的歧見與異說,形成很多不同的教派與思想主張,使得佛教因為教徒的種種分歧而不容易團結、合作,造成佛教發展的困難。

再者,佛教傳到中國之後,由於政治、社會變遷等因素,使得佛教慢慢走入山林,形成「清修自了」的遁世佛教。加上過去佛教裡的一些法師說法,總是站在出家人的立場,過分強調「出世思想」,經常否定現實人生所需要的財富、感情、家庭生活等。例如,提到財富,就說「金錢是毒蛇」;談到夫妻,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說起兒女,就說「都是一群討債鬼」。因為傳統佛教不重視人間生活,失去了人間性、生活性,因而為世人所詬病。

現在我們提出「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就是希望重整如來一代時教,重新審視佛陀最初說法的本懷,希望透過「人間佛教」的倡導,能夠真正把握佛陀的根本教法與化世的精神,藉此把各種的異說、分歧與不同,通通統合起來,讓佛教重新走入人間。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把佛陀當初的開示、教化,徹底落實在生活裡,讓普羅大眾都能藉由對佛法的理解與實踐,得以增加人間的幸福與美滿,這才是佛陀「降世說法」的本懷。

五戒十善

是做人的根本

人間佛教,是佛陀的一代時教;人間佛教,未來必然是世界人類的一道光明。我們看,現在舉世都在追求「和平」,都在倡導「自由、民主、平等」。其實早在佛陀成道後的第一時間,他就發出了一個重要的宣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華嚴經》卷五一)

這句話說明,每一個人的自性裡都跟佛陀一樣,本來就具足佛性,只要我們把自己內在的佛性開發出來,人人都能解脫自在,都能做自己的主人,而不必受任何人主宰,也沒有另外一個神明可以控制我們。所以佛教講「皈依三寶」,其實就是要皈依自己,也就是佛陀對弟子教誡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雜阿含經》卷二四),因此「皈依」的主要意義,就是要找回自己的真如佛性。

「佛性平等」是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重要思想,也是最具有「民主、平等」精神的偉大學說,所謂「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為釋氏」(《增一阿含經》卷二一),尤其佛陀對於男女、四眾平等非常重視,但當今一些不了解佛陀本懷的傲慢弟子,自抬身價,覺得自己的身分比別人高貴,實是最大的邪見。

因為從「佛性平等」,說明一切「眾生」本來就應該受到「平等」的對待,這是何等尊重,何等神聖,何等高貴的一句話!乃至後來佛陀又創建了「六和敬」的僧團,並且制定各種戒律以維護僧團的和樂,甚至教導在家信眾要受持五戒,要奉行十善。

「五戒十善」是人間家庭和樂的基石,更是人身自由的保障。過去一般人不懂,總以為受戒會因為戒條的約束而不得自由,因此有人說:何必受戒,自找束縛!其實,持戒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因為違反法制戒條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牢獄的災難,所以才會失去自由。

戒律精神 不侵犯而尊重

所謂人間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不侵犯」而給予「尊重」的意思。

第一、不侵犯別人的生命而尊重其生存權利的自由(不殺生);

第二、不侵犯別人的財富而尊重其擁有財富的自由(不偷盜);

第三、不侵犯別人的身體、名節而給予尊嚴的自由(不邪淫);

第四、不侵犯別人的名譽,不自我宣傳獲取別人的信仰,不貶抑他人、不造謠生事而尊重他人信用的自由(不妄語);

第五、不吸食麻醉品、毒品,不吃危害心智的食物,或讓人類互相戕害的食品,這就是尊重自他健康的自由(不飲酒、不吸毒)。

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都必須由持戒才能生起,因此《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甚至《大般涅槃經》更說:「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由此可見戒的重要。

人間的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一個人持戒,就不會侵犯別人,自然不會受到因果乃至法律的制裁,如此自己和他人都能獲得「自由」,這是安定社會的一股重要的無形力量。從五戒的教示而發展為「十善」,也就是身體沒有「殺生、偷盜、邪淫」等行為,口中沒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等言論,內心沒有「貪欲、瞋恨、愚痴」等三毒。

(四之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