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山居餐廳窗外,2012年8月
圖/阮義忠
文與圖/阮義忠
我每周總會在關渡山居住上一宿,出了學校後門,往山坡上走十來分鐘就到了。距離這麼近,我卻是在台北藝術大學教了二十多年書後,才知有此寶地。學校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山居位於台北縣淡水區;縣、市之間的界碑就在學校後門口,大部分師生卻極少越界,彷彿一跨就到了化外之地,再往山上走就怕迷路了。
小社區前有山坳後有樹林,三百住戶躲在裡頭,外人不得擅自通行,久而久之,連登山客也不路過了。剛蓋好時也算台北高級住宅區,但大環境快速發展,它卻還是老樣,古名「樹梅坑」的周遭山區,就連谷歌地圖都搜尋不到。三棟12層的高樓明明就杵在那兒,卻有如隱形一般,只對有緣人顯像。
話說老友四年前退休,不得不遷出棲身數十年的公家宿舍,另覓住屋養老。這輩子首度置產的他到處探尋,慎重無比,忙了半年後打電話來,說七老八十才搬家,兩夫妻像生了場大病,現在元氣恢復了,要請我和內人去新家吃飯。
依老友囑咐,出了關渡捷運站搭計程車,左彎右拐地進入山坳。小區環境打理得像花園,然而,在那一排排灰撲撲的公寓外找門號時,我還是忍不住替老友捏把冷汗。把退休金押在屋齡超過30年的舊房子,值嗎?老友應聲開門,才到客廳,落地窗外的景象就把我給懾住了——豈止值,這景色簡直就是千里難覓,萬金難求!
第二天剛好是周五上課日,我向學生打聽有誰在此區租屋。隔周拿到仲介電話,看過幾戶待售屋,當下便決定要了我的「關渡山居」:整座觀音山聳立眼前,近得好像可以摸到。山腳下淡水河橫流而過,在視線的右前方出海,海面一片金燦,遠一點兒是灰藍,近一點是翠藍。田園、山河、大海一眼望盡,連頭都不必擺。
最過癮的就是布置新居,苦無機會施展的室內設計興趣,終於能發揮了。屋況尚可,隔間卻極差,因此首先就得把內牆全打掉,讓空間穿透,再利用隱藏式拉門分出客廳和休息間。臥室的大床白天嵌在牆裡不占空間,浴室也隱在衣櫥門後。起居功能決定舒適度,再來便是美感要求。空間規畫、材料選擇、色系表現、家具考量、擺飾選項,一切都得襯托外在景色,讓窗外的大自然成焦點。
方向無誤、使力得當,預期的效果就能八九不離十。窗邊的整面牆貼上鏡子,就可引進山林田園;落地窗前擺置白色大理石餐桌、原木矮凳,藍天白雲映在桌面上,恍如在仙境用餐。一切設計都必須相互加分,但任何作為都遠遠不及季節、天候與時辰為觀音山所作的設計。日出日落,月升月沉,星隱星現。雨來霧去,風颳雷打,陽光籠罩。每一日的每一刻,觀音山都在她們的妙手下,變幻無窮,讓我讀不完也讀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