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松老師指導江心靜創作〈夜懸明鏡青天上〉系列作品。
圖/林存青
文/江心靜 圖/林存青
當你說忙,心中一片荒蕪,我答以偷閒,不是無事,月色太精采可愛,倚門驚嘆。
如果要票選最有名的唐詩,李白的〈靜夜思〉絕對名列前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連孩童也朗朗上口的詩句,讓明月成為千年來中國人共同的鄉愁。
不僅如此,李白流傳至今的千首詩裡,提到月亮的詩占了三分之一,「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數不盡的詠月名句,從客觀寫實的望月、山月、城月,到主觀投入的醉月、泛月,再到把月亮擬人化的攬月、寄月、問月,甚至還有賒月,「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在詩仙靈動哲思和奔放想像力中,明月隨人,不僅是家的寄託,更是一個遠離汙濁現實的純淨世界,人生際遇難以預料,然而,在李白的詩中,月光永遠幽冷靜謐,有一股透明空靈的純淨感。
小時候念佛寺辦的慈光幼稚園,未識字即背誦唐詩,抑揚頓挫的詩句,初聽即深受吸引,不僅背誦毫不費力,自此刻骨銘心。
在商人家庭成長,祖孫三代都要為一家溫飽奔波,很早就了解現實的嚴酷,但深植心中的文學種子難以壓抑,大學終究棄商從文,不計一切代價,決心好好探索中國文學的可能性。
李白的詩風豪放飄逸,名揚天下,得意文壇。但在逍遙不羈的詩句背後,隱隱有一股匡濟天下的志向,李白身為西域商人之子,地位低下,當時連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都沒有,為了一展經世濟民的抱負,只好離家遠遊,隱瞞出身,靠著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才結交士族,期望得到薦舉的機會。
可惜,當李白終於得到宰相賀知章的推薦,受皇帝徵召,唐玄宗已經從開明之治的賢君變成耽於逸樂的昏君,只把他當成文學侍從,飲宴玩樂的玩伴,毫無重用之意,理想幻滅的詩人,又受到權貴排擠,只能耽溺酒鄉,直到皇帝賜金放還,失意政壇,失意之人隱居廬山。安史之亂時,接受永王璘招募,本想效法東晉謝安,恢復大唐江山,功成而弗居;可惜永王別有居心,滿腔熱血的李白,受到牽連入獄,幸郭子儀求情免死,改判放逐夜郎,途中遇赦返回,終究客死異鄉,壯志未酬。
人生的失是藝術的得,不能參加科舉,使李白不需迎合格律,得以隨心所欲寫詩,解放大唐詩風,連杜甫都感嘆「白也詩無敵」。不能受祖先庇蔭封官,使李白一生漂泊,隨帝國經濟命脈,走遍大江南北,走過的風景隨即拋諸腦後,遇到的人轉眼道別,風塵勞頓以及人生磨難,昇華為觸動人心的詩;李白一生不得志,他的詩,卻超越朝代興衰,流傳至今。
自一九九八年踏上單車環球之旅,長年旅途中,很幸運有詩相伴,明月隨人,最難忘的一次經驗是:「在西藏高原的小旅館,一個萬籟俱寂的夜半時分,一個人,靜靜沐浴在月光中,那一刻,無法言喻,一瞬即是永恆,之前的顛沛和之後的驚奇,都無法撼動此刻眼中的萬丈光芒。」
歲末年初,思索丙申年新的專欄,借李白的月,取名「夜懸明鏡青天上」,照亮你我的旅程,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