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退場 1社區消失

 |2016.01.04
2317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受少子化浪潮衝擊,大學退場,消失的不只是一所學校,可能還包括一個社區、甚至一個城鎮。專家認為,應思考「轉型」,利用既有資源發展可與地方結合的產業,減少對社區的衝擊。

根據教育部預估,十八歲入學人口,十年內將從現在的二十七萬人跌至十八萬人,台灣大專恐倒二十至四十所。一○五年大學新生將一口氣減少兩萬多人,「一○五大限」也是大專校院要面臨的第一個關卡。

大學上千位師生,平日生活、吃喝都靠鄰近社區,許多學校附近都有餐飲街、外宿街,甚至發展成夜市。大學一旦人去樓空,社區也將面臨發展的挑戰。

年輕人恐出走 國小早有先例

對社區發展最為敏感的房仲業早已嗅出潛在危機;東森房屋研究中心公關主任郭寶懃表示,大學周遭社區通常也是租屋熱區,許多人會投資鄰近房地產、套房做包租公;然而受到少子化衝擊,預期台灣可能會有一波大學退場潮。郭寶懃說,桃竹苗、高屏地區離都會區較遠的大專校院,學區地段因缺乏其他客群,長期觀察較可能受到退場影響。

今年少子化浪潮將衝擊大專校院,被學界稱為「虎年大限」。事實上,早一步被少子化襲擊的中小學,大量學校遭裁併,便有許多慘痛經驗值得借鏡。

去年五月,苗栗縣新開國小傳出將廢校,三百多位村民北上教育部抗議,其中一項訴求重點,便是擔心廢校後,將使更多年輕人被迫離開故里。

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薛春光表示,學校也是社區的一部份,學校一旦消失,社區也難以存續,「大學城」的概念尤其是如此。他認為站在社區經營立場,大專應優先思考「轉型」而非「退場」,思考如何結合地方產業,「盡量不要消失掉」。

薛春光說,從「在地就業」方向發展,大學可轉型為安養機構、終身教育中心、文創基地等,利用既有校舍和宿舍,讓空間場地多元使用。教育主管單位在輔導大學轉型時,應納入社區居民的意見,共同找出最合適的方式。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表示,現在私校經營者不敢輕言退場,硬要堅持到最後一刻,是怕退場後資產全部歸公,當初的投資都無法收回;苟延殘喘的大學,對鄰近社區不見得是好事。

全家盟籲政府 適度讓利私校

吳福濱認為,政府應思考「適度讓利」,促使大學加速退場和轉型,但讓出的「利」不能全進入私人口袋,而要透過法律限制用於文教、社會福利事業,並開放小部分土地作營利使用,讓社區存有發展的機會。

教育部鼓勵學校試辦創新轉型計畫,第一梯次各校共提出一百七十三案,審核後通過四十一案,第二梯次各校送了一百四十一案,目前正由學者專家審核中。

許多學校看準地緣關係,結合在地產業發展特色;教育部高教創新轉型辦公室執行祕書黃雯玲舉例,蘭陽技術學院打算以宜蘭的木業文化為底,發展裝潢、室內設計等領域。黃雯玲說,很多學校還在觀望,「台灣的大學過去被綁久了,要創新,還需要一些時間醞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