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國軍高雄總醫院眼科醫師洪啟庭與日本東京醫科防衛大學教授竹內大研究團隊發表乾眼症研究,使用日本最新的眼球照相機(IVS,每秒可拍攝一千六百至三千二版張影像分析),讓實驗者分別看電視、用電腦上網及手機上網,發現手機上網組兩小時眨眼次數,一分鐘內二十八次,平均每兩秒眨一次,頻率比正常十五至二十秒眨一次,高出十倍,顯示眼睛疲勞感和乾澀程度相當於看電視四小時、看電腦六小時。研究發表於十一月份澳洲《Wulfenia》醫學雜誌。
洪啟庭解釋,手機成為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資訊產品,因眼球長時間注視螢幕,眨眼次數減少,淚液分泌量降低,眼睛易乾澀,因淚液不足,無法帶走眼球表面的髒污和分泌物,「代償作用」隨之出現,眼睛透過更多眨眼,試圖補足眼球角膜表面淚液,長期下來乾眼症、結膜炎或感染都加劇。
洪啟庭建議使用手機者控制使用的時間,也適時點人工淚液,為眼球「保溼」。
該研究找來台灣、日本、美國各兩百名平均年齡四十歲、沒有乾眼症病史的上班族為實驗對象,以眼球照相機分組拍攝其觀看電腦螢幕四小時、看電視三小時及操作智慧型手機兩小時的眨眼情況,以電腦軟體分析其自發性眨眼與隨意性眨眼的次數,並測量進行三種活動後的眼球淚液多寡,最後由受測者自行比較三種活動前後的眼睛疲勞度。
交叉分析後發現,連續看電視三小時者,平均眨眼次數為每分鐘十六次,使用電腦四小時者,眨眼次數增為每分鐘二十三次,使用智慧型手機,眨眼次數高達每分鐘二十八次。
洪啟庭表示,受測者活動後接受測試,連續看電視三小時,沒有乾眼症狀,連續使用電腦四小時僅輕度乾澀,僅滑手機兩小時,幾乎沒有淚水分泌,乾眼症狀嚴重。
研究發現,因手機採取微波通訊,長時間、近距離使用,在熱能效應影響下,不只乾眼症狀,還導致白內障、視網膜等病變,呼籲民眾為了靈魂之窗,應正視長時間使用手機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