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明
「落」字自古即為東西往下掉之義,如落石、落葉;或古聖人、聖王逝世之所用語。例如《尚書.虞書.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二十有八載,帝乃俎落,百姓如喪考妣。」此謂虞舜平定了上述危害社稷安定的四大害,而天下便無不服者,在位二十八年,舜才逝世,百姓有如死了父母一般的傷心。
另外,《詩經.國風.衛.氓》︰「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桑之未落,其葉沃若。」這是一名新娘對婚嫁的自我描述︰你託人又卜又筮,卦象無不吉祥;駕著你的車來迎娶,連同載回我的嫁妝;我就像桑木繁盛毫無凋落的樣子,它的葉子既柔嫩又潤澤。指桑葉尚未有往下掉的情形,以葉子的柔嫩潤澤表示新娘處於花樣年華。
專作為《十三經》釋詞用的《爾雅.釋詁上》︰「隕、磒、湮、下降、墜,落也。」解釋上古舉凡下降、下墜與湮沒之各種情況皆謂之「落」,這又是一個歷史極悠久的詞。而佛經裡有更多沿用上義的「落」字,如東漢安世高約於西元一六七年前後翻譯《尸迦羅越六方禮經》:「賢者不精進,譬如樹無根;根斷枝葉落,何時當復連。」表明行者一旦不精進,有如已斷了根的樹和下墜到地上的枝葉,就再也接不回去了。
西元251年三國吳康僧會翻譯《六度集經》:「人命譬若朝草上露,須臾即落。人命如此。焉得久長。」講的是無常迅速,人命片刻即結束。
而現今普通話裡頭凡是往下動作或往下狀況皆謂「下」;閩南語則統統以「落」字來表達,例如︰下雨稱作「落雨」(lo̍hhōo);下雪就得說「落雪」(lo̍hseh);下來謂「落來」(lo̍hlâi);下坡要講「落崎」(lo̍hkiā);下樓梯成了「落樓梯」(lo̍hlâuthui);下車便是「落車」(lo̍htshia);下船即為「落船」(lo̍htsûn);很特別的是下飛機須講「落雲機」(lo̍hhue ki),飛行於雲間的機器謂「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