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號公交車,2012年7月
圖/阮義忠
文與圖/阮義忠
779號公交車全程票價從69元降為30元新台幣,受惠的除了三峽、新店學子,沿路散居山中的茶農,我也算一個。
成為佛教慈濟基金會的義工後,我把創辦十多年的《攝影家》雜誌給停了。原先的辦公室退租,不得不另找倉庫堆放文件及存書,幾年間輾轉搬遷數回,終於在離家不近的三峽北大特區找到滿意空間。每回去倉庫,在公交車上瀏覽山林老鎮,就像出門郊遊一樣開心。
這一帶的古名令人喜愛,叫「桃子腳庄」,先民從石頭溪到三角湧(三峽古名)必須越過三條溪,在中途的三叢桃花樹下歇息一會再走;桃子腳就是桃樹下的意思,當地因而得名。我年輕時這兒還是一片片的果園、菜圃及稻田,十多年前被規畫為文教區後,草木盡刨,成了光禿禿的曠野。有天經過突然看到空地上多了一棟孤零零的高樓,上面掛著十幾公尺長的紅布條——「台北大學向您問好」。校園裡樹不高、花不密,人跡稀疏地讓我每回由高速公路坐車經過,都忍不住替這所新學校操心。誰會來這雞不生蛋,鳥不拉屎的地方上學啊?可是,看看現在,整個地區已發展為本省居住品質最佳的環境之一。從無到有的好處就是沒包袱,能氣象一新地,儘可能完善規畫。
這些年來,我平均每周去倉庫一趟,來回搭兩趟779公交車,從早該拆解的老破車到可供輪椅上下的低底盤新車全坐著了。記得老車還沒淘汰時,有回下大雨,車廂裡的每扇窗戶、每處接縫都有水灌進來,態勢之猛,讓人膽戰心驚。儘管如此,我還是愛搭,總覺得跑遍台灣也沒碰過這麼有人情味兒的司機與乘客。
車廂就像社區小院,司機對老乘客的境況如數家珍,對他們之間錯綜複雜的交情也了如指掌。無論誰跟誰閒聊,他都有辦法接腔,還能像說書人一樣,真真假假地把話題發展成段子,讓全車乘客樂不可支。公車路線所經之處和半世紀前的台灣山村一模一樣,彷彿外面的花花世界怎麼變也與之無關。許多乘客都上了年紀,不但是活生生的台灣近代史,而且依舊被濃醇的傳統氛圍籠罩著。
舉個我親眼所見的例子吧!那天,司機很有耐心地幫一位背部有些佝僂的七十多歲老頭兒刷票卡:「慢慢來,別摔跤,我會等你坐好才開車!」老先生在車門旁的第一個位子坐定,車子緩速起程,繞著山路迂迴而行,停在溪谷旁那一站。還沒看到人,一支枴杖先甩了進來,一位更老的長者扶著車門而上,先前那位立刻起身讓位。又過了幾站,一位蒼蒼白髮年近九旬的老翁撐著助走器辛苦地爬上來,之前的兩位老人竟一前一後地捥著手,往後各退一個座。
那樣的情景,讓花甲之年的我感動到眼眶溼潤,而一切看在司機眼中卻是再自然也不過了。這是一輛在舊時代舊社會穿行的公交車,儘管現在已是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