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鍇
成語「衣冠禽獸」是眾人熟知的貶義詞彙,用來指那些道德敗壞、行為像禽獸一樣卑劣的人。在民間,其義與俗語「說人話不辦人事」、「吃人飯不屙人屎」意思相近。
其實,這是人們對成語「衣冠禽獸」的誤解,「衣冠禽獸」一詞最初不僅沒有半點貶低,反而有尊崇、欣羨之意。
在中國古代,朝廷任命的各級政府官員均有特製的官服。官服上,前胸後背各繡有一個「補子」。「補子」又稱胸背,是明清兩朝官員官服胸前和後背的方形(或圓形)裝飾(明朝官員的補子前後圖案一致,清朝的補子分前後兩半;明朝的補子一般約四十公分見方,清代則一般約三十公分見方。)補子上均繡有禽類和獸類圖案,所繡動物圖案因官階的大小而不同。
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標幟——明清兩朝對官服有明確規定:文官官服上繡的圖案是禽類,武官官服上繡的圖案是獸類。所以,人們可以從官服上的圖案,一眼即能辨出他是文官還是武官。
官階有高低之分,官服圖案亦有種類不同之別。據《明會典》記載,明代文官官服所繡圖案分別為: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鷴;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鸂鶒;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另外,明代的文官補子上繡的是雙禽,清代繡的是單禽。
正因為「披禽穿獸」,所以古人尊稱官員為「衣冠禽獸」,「衣冠禽獸」也成為當官者的代稱之一。從源頭上講,「衣冠禽獸」一詞最初是不折不扣的褒獎詞,含有讓人羨慕、廣受尊崇的意思。
那麼,「衣冠禽獸」一詞何時變成貶義了呢?可謂成也明朝、敗也明朝:明朝中晚期時,由於宦官專權,朝政腐敗,各級文武官員濫用職權,欺壓百姓,為所欲為。老百姓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便私下裡將那些昏官、貪官、亂作為的官員,統稱為「衣冠禽獸」,遂有了貶低的味道。
清代以後,吏治更加昏聵,各級官員更是權勢燻天、胡作非為,貪贓枉法者比比皆是,常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說。於是,「衣冠禽獸」便成了那些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官員的「代稱」——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