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從事補教業近二十年,寒暑假小朋友就到補習班,拖著不太情願的身軀,無精打采拿出作業,不出十分鐘,開始愁眉苦臉。
我湊近想指導,發現有些作業還真不好寫;有些是發揮創意連連看,有些是集思廣益成語接龍,有些是拼拼湊湊剪貼勞作,題目難度連大人都百思不解。
看似囊括五育理念與實踐的綜合性作業,事實是「變相逼迫學童耗費時間紙上談兵」;久之,他們失去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只求完成。
坊間安親班或補習班,有生存壓力和階段性義務,必須滿足學生需求,家長也期待孩子在補習班完成作業。不禁讓人反思,刁鑽又制式的假期作業,是否真的對學習與成長有幫助?
倘若其他縣市跟進台北市廢除作業,鼓勵邁向多元學習,好事一樁!
但務必考量到「城鄉差距」與適用性;讓孩子自由規畫假期,無非是派給家長一個比寫作業還艱難的任務。
少數偏鄉的家庭,要照料三餐已非常不容易,遑論帶小孩到音樂廳聽古典音樂、到博物館參觀等;只要孩子平安快樂長大,不就是父母親最大的心願嗎?
蘇怡兢(台北市/世新大學新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