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諾貝爾物理獎新科得主梶田隆章(見圖/台灣大學提供)昨天受邀到台大演講。
【記者康翊筠台北報導】二○一五年諾貝爾物理獎新科得主梶田隆章(見圖/台灣大學提供)昨天受邀到台大演講,現場湧入大批師生,只為一睹大師風采。梶田隆章受訪時表示,他和去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都不是一流大學畢業的,鼓勵學子不必擔心沒有進入一流大學,重要的是要對自己的研究有熱情。
梶田隆章在一九九八年日本「超級神岡微中子探測實驗」報告中指出,宇宙射線在大氣中產生的微中子會進行「渺子」與「濤子」間的轉換,這種「微中子震盪」顯示微中子具有質量,改變以往微中子無質量的核心認知,榮獲二○一五年諾貝爾物理獎。
梶田隆章現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也是日本「重力波偵測實驗KAGRA」的主持人。梶田就讀埼玉大學,後來進入東京大學研究所。他在大學階段對物理產生興趣,但是在進入研究所後才確認志向,想成為一名物理學家,他鼓勵學生如果熱愛科學就不必擔心沒有進入頂尖大學。
現場學生對就讀純科學領域,提出未來發展性的憂慮,梶田以自身經驗說明純科學領域不時會有「新發現」是最棒的地方,認為業界很需要就讀純科學領域的人才,並提到東京大學現在有實驗室和業界合作實習課程,除了讓學生提早接觸職場,也給業界帶來新的想法。
有學生問到如何全面性了解研究所需的科學知識?梶田說,必須先懂基礎知識,才能對自己要做的研究產生方向,他認為理論有很多層次,不需要都知道
他也提到,自己很幸運遇到同樣得過諾貝爾獎的恩師—流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和富蘭克林獎章得主戶塚洋二,自謙在兩位教授門下學習,才成就了今天的他。
對於得獎的研究,梶田表示,「微中子」是粒子物理中的一種基本粒子,也是宇宙中含量第二多的基本粒子,但也是最難捉摸的粒子,因為它非常小,且幾乎不跟其他粒子作用,儘管數量龐大,科學家很難研究其性質,這項發現將成為未來研究宇宙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