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在地青年組成「自然生活」團隊,推動眷村的保存及導覽活動。
曾是孩童嬉鬧的眷村巷弄,僅剩斷垣殘壁。
圖/教育部提供
【記者康翊筠台北報導】一群對眷村歷史文化及空間深感興趣的雲林縣在地青年,組成「自然生活」團隊,以招募義工、文化體驗共識營、成果展覽等行動方案,希望建國眷村由被遺忘的邊緣角色翻轉至被關注的文化區域,吸引更多遊客來訪。
不同於其他眷村,虎尾建國眷村由四個聚落所組成,當中除了眷舍,其他均為農田,幅員遼闊,是台灣目前所有眷村中,少數僅存的非都市計畫區的農村型眷村。
當地是農民耕耘世代的農田,日據時為神風特攻隊的訓練基地,最後成為國軍軍眷落地生根的家園,孕育了多位將軍,現雖已荒廢,但尚有神風特攻隊遺留之軍舍、二二八槍戰的彈孔、國民政府來台後所建造的電信地下碉堡,可說記錄了近代戰亂歷史。
青年團隊成員劉志謙認為,對政府部門而言,眷村改建指的是有效率的土地使用,也是台灣整體社會變遷的一種必然趨勢;可是對於眷村的住戶而言,眷村改建意味著居住環境與人際關係的重大改變,也是巨大的衝擊與損失。
身為建國眷村第二代的魯紜湘表示,日本人留下的防空洞,都是他們小時候玩捉迷藏的地方,連耕耘的牛車都是他們遊戲的對象。
有感於眷村文化的流失及空間的消逝,青年團隊和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再造協會共同合作,推動眷村保存及導覽活動,為幾乎成廢墟的眷村活化,並重拾眷民的生活記憶,讓眷村能再次展現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