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疤痕協會昨天舉行年會,傷友莊美菊獲頒鬥士獎。她是台灣疤痕協會義工,用自身經驗鼓勵傷燙傷友,昨獲台灣疤痕協會的「鬥士獎」。圖/鄭清元
【本報台北訊】六十二歲的莊美菊,十八年前意外化學品灼傷,三次病危,臉上的疤痕讓她陷入憂鬱,九二一大地震被震醒「再度活過來」,如今是台灣疤痕協會義工,用自身經驗鼓勵傷燙傷友,昨獲台灣疤痕協會的「鬥士獎」。
莊美菊說,以前是導遊,面容姣好,某次休假在家打掃,不小心打翻鹽酸,臉部及全身百分之三匙八、二至三度灼傷,三度病危搶救回來,但後續復健卻讓她無法承受。
她回憶,看到自己的臉就極度自卑、失意,她離開還在讀大學的兒女,不願見人也不希望造成家人的負擔,幾乎半個月才洗一次澡,吃東西掉屑不好清理而不想吃,從五十七公斤消瘦到三十九公斤。
救她一命的,竟然是九二一大地震。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後住家大停電,生活陷入愁雲慘霧。
她走到頂樓女兒牆欲一躍而下,沒想到餘震把她震回地面,她心想「老天不讓我自殺,一定還有任務要我完成。」轉念面對傷痕,擔任義工幫助其他傷友。
「你們就是以前的我,希望能夠看到你們成為現在的我。」莊美菊說,這是她最常跟傷友說的話。
因為自己走過受傷、逃避、憂鬱、甚至輕生的過程,即使到現在還需因眼皮攣縮開刀,但已能輕鬆愉快的面對,鼓勵傷友勇敢對抗疤痕。
台大醫院臨床心理師曾嫦嫦表示,傷友需要時間整理失落經驗與療傷,旁人不宜催促或比較,只要陪伴、接納傷友情緒,讓他覺得不孤單,內心的力量就會慢慢壯大。
台大醫院燒燙傷中心住任楊永健說,燒燙傷的疤痕沒有皮脂層,不能排汗,乾燥發癢,是傷友面臨的問題,就像破掉的玻璃瓶,怎麼努力修補仍不可能完好如初,但通常疤痕成熟後就能維持不攣縮,需長期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