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今年是國立台灣博物館本館建築落成百年,台博館邀積極推動古蹟保存的建築學者李乾朗教授策畫「解構—李乾朗手繪台博建築特展」,期望透過李乾朗的研究觀點與建築手繪圖,讓參觀民眾更貼近古蹟博物館。
台博館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文化部近年陸續修復周邊幾座古蹟,如鐵路博物館、南門園區、土銀展示館、紅樓等,這次推出李乾朗的手繪,是要讓民眾深入領略文化資產再生的能量。
李乾朗的建築手繪圖,以台博館系統的五座古蹟博物館為主角,李乾朗指出,建築和古蹟都充滿故事,論建築價值,「台博館本館」與「鐵道部」都頗具藝術水準,「鐵道部」是劉銘傳時代用來做製造兵器、機械和火車維修場,日據初期才改為「鐵道部」,採用英國風格的磚木混合建造,李乾朗說:「這座建物用的是阿里山檜木,上半部採磚、下半部用木,是台灣最大半木式建築。」未來轉給台博館管理,計畫做為交通史博館。
「台博館本館」原為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李乾朗指出,這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新古典主義建築」,興建於一九一五年。由於位處街市,所以採取大圓頂的文藝復興式樣,建築上半部設計像隻眼睛,天頂蓋留有孔加上玻璃,圓頂下又有不同色澤的玻璃,太陽光透過天頂孔會照亮整個館內,呈現華麗高貴氣氛。
李乾朗說,南門園區的「小白宮」是利用清代台北府城牆石所建,深具歷史脈絡,是當時的物品倉庫;「紅樓」則為產業設施遺構,是當年存放樟腦倉庫;而「土銀展示館」則代表現代建築運動異國風的設計,這五座古蹟興建於清末農業、手工業時代邁向工商業時代,正是台灣展露「現代性」的見證。
「解構—李乾朗手繪台博建築特展」試圖從解構的角度分析台博館建築,透過精準的繪圖來呈現建築之美,包括不同消點的透視圖、等角透視圖、剖面圖、分解圖,甚至烏托邦想像的圖樣,擴大參觀者的視野與想像空間。這項於「小白宮」舉行的特展,今天登場,展至明年二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