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人應該著重本質,不是只是網路擷取。」三立電視台記者范逸華、攝影劉伯奇獲傳播獎拓展國際視野報導類獎項。范逸華最想感謝的是苦難者,「謝謝你們願意放下悲痛,坦誠受訪。」全版圖/記者莊美昭、記者楊祖宏
文/記者李祖翔
■「新聞人應該著重本質,不是只是網路擷取。」三立電視台記者范逸華、攝影劉伯奇獲傳播獎拓展國際視野報導類獎項。范逸華最想感謝的是苦難者,「謝謝你們願意放下悲痛,坦誠受訪。」
身為第一家為伊斯蘭戰爭作報導的商業台媒體,要兼顧尊重意願及有別一般媒體的深入採訪。她說,僅僅前置作業就耗時二周,「我先以義工身分過去,了解難民的成長背景,建立關係、挑選並取得受訪同意才進去拍攝。」
敘利亞難民面臨土耳其的陌生場域,他們的處境是掙扎抑或重生?范逸華一開始切入的角度是土耳其官員對難民的態度,「那是多麼無禮、殘暴、不人道的。」難民為了生存,還必須打黑工,種種國際新聞的悲劇在現場感受更深刻。
他們在與恐怖分子只有一牆之隔的小鎮採訪。由於任何人都可能是間諜,連翻譯都不敢靠近,攝影機一抬起就有人干涉,有時甚至直接將帶子抽出。台灣記者觀察得比西方大型媒體要多,內心五味雜陳。
「媒體的國際視野狹窄,實地深入報導更能感受使命感。」相較政治口水戰與社會新聞,范逸華希望工作更有意義。文/記者李祖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