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鎵豪體驗過兩岸的不同教育制度,各有優缺點。圖/劉鎵豪提供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大陸朋友忙著在天貓搶購,台灣學生則尚未從期中考的忙碌中脫身。大學還有期中考?對大陸學生來說,可能是高中以前的事,只有少數大學有「期中考」一說,但在台灣,期中考是非常重要的考試,成績算入總成績裡。
文化大學畢業後到上海東華大學攻讀研究所的台灣學生劉鎵豪,體驗過兩岸不同的教育制度。劉鎵豪表示,兩岸課程的設置,相同的是在專業課程之外都有通識課、體育課和語言課,台灣還多了「國文課」,一般學生幾乎都修兩門外語,以日文、法文、德文居多。台灣的通識課要求比大陸嚴格,同樣也需要期中、期末考試。
在台灣,大學老師會在教學平台列出學期課程計畫,包含每節課上課安排和評分方式,一般以期中、期末成績各占一半居多;有些課程則是一學期分幾次考試,按百分比計算總成績;有些則要求口頭和書面報告。
「舉行考試時,台灣一般在課堂上測試,大陸則大多以期末成績和老師認定的平時成績定總成績,考試時會設置專門考試周留給同學復習突擊,監考制度也比較嚴格。」劉鎵豪說。
至於兩岸大學上課方式有什麼不同?據了解,台灣允許大學部和研究所學生合上,研究所課程大多以研討方式進行,分期作報告;大學部課程會有小測試、小作業,但也有一些課程只要求上課和參與討論即可。
在大陸,專業課程少有不同年級同修的情形,且因人數較多,都是大班授課,這不同於台灣的小班教學。台灣師資豐厚,常常一門課程有兩個不同老師分班教學,學生可自由選擇。
台灣的小班授課使得學生的上課參與度提升,小組報告討論的模式也有助於同學之間思考交流,平時考試和期中考試的設置,更是體現台灣老師對課程的重視程度。
此外,劉鎵豪說,兩岸教學不同之處,還在於台灣的每門課程都會設有助教,助教除負責課程安排的通知和解決同學提出問題外,還會在課程之外進行輔導教學。
劉鎵豪說:「至於教材選用方面,大陸很多教科書都是該校老師自己編寫的,台灣的學校很多課程都是用英文原版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