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為推動技職國際化,高職生獲得全國技藝競賽金手獎(每年約六十名),將送日本、德國進修七至十天,參觀國外企業、學校,增廣國際視野。
這對長久受到漠視的技職教育而言,是振奮士氣的好消息,
然而身為第一線的高職教師,我想問這樣的進修規畫,是統一行程抑或個別化設計?
工業類學生技藝競賽,就有機電整合、電腦修護、汽車修護、冷凍空調等二十六個職種,加上商業、農業、家事及海事水產等四大類,類目繁多,如果是統一行程,會不會顧此失彼,學廚藝的也要一起去參觀汽車廠或電工類的學校?這樣廣度學習是否有意義,會不會走馬看花,變成另一次畢業旅行團?
若勉強分類,以工業類為例,至少分成資電、機械、汽車等傳統高職的十大科別,這樣或許可在短短一周,有些專業基礎上的加深或增廣見習。
然而類目愈細,行程設計愈個別化,所需陪同師長或翻譯人員倍增,編列四百多萬元經費,連旅費都捉襟見肘,恐惠而不實,流於形式。
建議與其辦理大雜燴式的參訪,不如等學生升入科技大學後,挹注經費給科大,利用暑期遊學或交換學生,至先進國家對應的專業校系、企業或職訓機構進行深度技能學習,或許更務實,將錢花在刀口上。
鍾邦友(高雄市/高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