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貧窮世襲化、頂大無寒門現象反映出教育資源落差問題。家扶基金會透過調查比較小康及貧困家庭兒少資源條件差異,發現百分之三十四點二小康家庭每月教育花費落在三萬五千零一元以上,貧窮家庭每月教育花費在五千元以下的占百分之三十一點五,富孩子與窮孩子的家庭教育投資相差六倍。
家扶基金會針對主計總處家戶年所得在前百分之四十的小康家庭,以及受家扶扶助的貧困家庭進行「照顧者觀點兒少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小康家庭在孩子身上支出項目最多的是「教育、才藝」,貧困家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能先滿足孩子基本生理需求,「食物」是貧困家庭支出最多的項目。
調查也發現,小康家庭中的孩子,有七成周末假期都忙於補習、學習才藝或與同儕出去玩,但貧困家庭的孩子因需在家協助家務或補貼家用,高達百分之六十七的孩子缺乏社會參與、社交活動機會,久而久之變成常待在家裡的「宅童」。
小五的小冠自小與媽媽相依為命,媽媽因身體開刀加上精神疾病,長期病痛纏身無法工作,全家經濟只能靠政府補助。
小冠初上小學時就被鑑定為智能資優,學校成績總是能保持在前三名。小冠說,身邊同學下課後幾乎都在補習,他則是靠上課專注、勤做筆記維持成績,不過之後要上國中,升學壓力更大,還增加有小學沒有的物理、化學等科目,家裡沒辦法提供資源補習,「還是有點擔心」。因為曾受導師照顧,小冠未來想當老師,幫助更多與他一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