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萱(廣播電視主持人)
這次總統大選呈現懸殊比勢、缺乏競爭火花,日前三組人馬公布副手搭檔,難得引發一波聚焦的關注和議論。
但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選,很快就失去眾人對他們的興趣。為什麼?不是職務不重要,而是人選未能向選民真正展現副手的重要價值;他們像是總統候選人一時的權宜之計,更可能,只算政壇的短暫過客。
在台灣,副總統的位子,明顯有被愈做愈小的趨勢。儘管這項職務在李元簇任內曾被稱為沒有聲音的人,呂秀蓮更自比深宮怨婦、嗟嘆遭人冷落,因此政治雞肋的說法不脛而走,彷彿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事實卻並非如此,回看台灣民選總統前後,多數副總統搭檔人選,仍被當作國家與政黨的重要接班人選,精心挑選栽培,蔣經國總統時期的李登輝、李登輝時期的連戰,以及馬英九的副手吳敦義,都是委以重任與期許的政治安排。
更不用說台灣熟悉的民主國家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從福特、孟代爾、老布希、奎爾、高爾到前些時候才宣布棄選的拜登,這些副總統不論最終是否順利參選或當選總統,至少搭檔當下,都是黨內累積相當政治實力經歷與聲望,具備接棒資格的後繼之選。
從這個角度看,此次一字排開出列的國、民、親三黨副手人選,雖然各有些許亮點,其中陳建仁和王如玄在公衛生技、勞權婦運均累積相當程度的專業形象與聲望,但最大共同點,卻是他們都不具有國家或政黨未來接班人的儲備條件。
尤其葷邊素的政治客卿和局外人特質,更突顯幾位總統候選人著眼於一時和當下的務實功能取向,原可以用來培養發展未來性政治人才的機會,只剩下權力、資源和選票的盤算。
照理說,目前當選聲勢最高的蔡英文,是最有條件挑選一位黨內接班強棒,共同組成最佳拍檔的總統候選人。
最終由無黨無派且無政治企圖的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出線,若非蔡英文缺乏遠見甚至缺乏自信,事實極可能是向來剽悍的民進黨內不同世代和派系間權力爭奪,已到蔡英文決心主動處理或必須被動因應的地步。
而陳建仁的無黨身分、學術地位以及自許世上光和鹽的聖騎士形象,恰足以做為蔡英文「以一擋百」的最佳擋箭牌,協助終結上一代天王的覬覦介入,延遲黨內接班人選的攤牌時刻,避免選前權力失衡,導致變數橫生,並趁勢建立新的「英派」權力遊戲規則。
對比民進黨的副手搭檔著重以一擋百的內部考量,國親兩黨的副總統搭檔在先天不良、內部失調的劣勢下,拓展選票和資源的外部意義則格外明顯。
王如玄之於朱立倫,無疑是「困境求生」的最後希望,在國民黨身陷分裂最高峰、聲勢最低谷的此刻,企圖藉由王如玄多拿些婦女、勞工選票穩住瀕臨崩盤的板塊局面,再次反映出國民黨無牌可打、勉強出牌的困頓窘境。
至於親民黨宋楚瑜找來民國黨主席徐欣瑩,試圖扭轉兩小黨相加大於一的奇招,似乎也僅存臨渴掘井、相濡以沫的技術性意涵。
台灣的民主政治一路走來顛顛簸簸,優質幹練政治人才的中空與斷層,是極度令人擔憂的現實。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輔佐工作和法定替代角色,對視野、格局與決斷能力,絕對是重大且難得可貴的歷練。三位副手對於各自總統候選人或許各有功能,但對台灣整體,只能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