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五日起,高山型國家公園將實施入山分類分級管理。C、D級必須至少三人以上同行才准入山。
為避免山難事件發生,減少搜救人力等國家資源的耗費,分級是有必要,但山難的發生未必全是「獨行」因素,公園內的標示牌應設置完整,且隨時更新修復。
過去登山都是依靠前面山友綁下的路標,但國家公園內基於生態維護不准綁路標,像本人攀登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山,沿途有一個南湖池山屋標示牌,可是實際上該山屋早已倒塌成一堆腐木,若相信那裡有山屋而欲前往避難,鐵定有難。
又有一次偕同山友登奇萊東稜,山友之一在帕托魯山迷航了,差點發生憾事,只有背包依舊留在山上。迷航原因是登山路徑被比人還高的箭竹包圍,行進困難且如誤入叉路,很難再找回正確的路,此次這位山友幸虧即時被尋獲,實乃不幸中之大幸。
因此山友們相當感觸,政府每年花那麼多錢在擴大就業工作上,但效果不彰,只是降低幾許失業率吧了!既然如此,為何不把擴大就業擴大到國家公園,雇工將登山步道整理,增加原住民就業機會,減少登山意外。
現在登山人口多,事先做好安全工作,可免得事後耗費大筆社會資源在搜救上。除了分級管理外,路標路徑山屋的管理也是重要一環。
洪長源(彰化縣/登山協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