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小就聽祖母誦念《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金剛經》和《妙法蓮華經》,但整整六十年之後,金庸才透過痛苦的探索和追尋,進入了佛法的境界。
大俠金庸活到老、學到老,目前已通過英國劍橋大學碩士論文口試,即將取得碩士學位。下個月,他將再赴倫敦,繼續花三年時間攻讀博士學位。
研究唐朝歷史
金庸攻博士的選題,多次被否定後才通過了,「評委們考慮到我正在香港度假,一月二十四日進行的面試就採用視頻對話形式,題目不算太難。」
金庸首先提報的是有關「最後的羅馬兵團」。但歐洲學者認為「匈牙利與中國歷史上的匈奴無關,匈牙利人只是中亞西亞人的一支」。
於是,金庸又提報另一個研究選題:武則天。評審委員表示,武則天題材寫的人已經很多,林語堂研究得頗有成果,外國也有不少,選題不太有新意,建議換選題。
第三次,金庸提出研究唐朝的大理國。但考官說:「大理國後來在歷史上消失,此研究課題距現實太遠,沒有必要為此耗費時間。」
最後,評審委員對「玄武門之變」表示了興趣。但金庸自己對「玄武門之變」一直存疑 :當時太子的東宮與皇帝的宮殿間有一條直接的通道,而歷史記載的「玄武門之變」卻繞了那麼多彎道。「這段歷史有必要重新審視。」談到未來三年的博士選題,金庸說,計畫研究唐朝歷史,並向劍橋大學學術委員會提出申請,到北京、西安做選題研究。
探究生死奧秘
金庸打算近期赴台灣,看台灣故宮博物院的一批館藏珍品。其實,信佛虔誠的金庸鑽研書籍、深研歷史,源於一段碎心往事,三十年前,十九歲的長子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輕生,當時興起一股強烈的疑問:「為什麼忽然厭棄了生命 ?」。
此後,金庸閱讀了無數書籍,探究「生與死」的奧秘,詳詳細細地研究了一本英國出版的《對死亡的關懷》。其中湯恩比博士一篇討論死亡的長文,有不少精湛的見解,但不能解答他心中對「人之生死」的大疑問。「我高中時期曾從頭至尾精讀過基督教的新舊約全書,這時回憶書中要義,反覆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義不合我的想法,後來我忽然領悟到亡靈不滅的情況,於是去佛教書籍中尋求答案。」
金庸說:中國的佛經卷帙浩繁,有數萬卷之多,只讀了幾本簡單的入門書,就覺得其中迷信與虛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自己對真實世界的認識;但還是勉強讀下去。後來讀到《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廢寢忘食、苦苦研讀,潛心思索,突然之間了悟:「真理是在這裡了。一定是這樣。」
佛法解決心中疑問
於是他向倫敦的巴利文學會訂購了全套《原始佛經》的英文譯本。所謂「原始佛經」,是指佛學研究者認為最早期、最接近釋迦牟尼所說佛法的紀錄,因為是從印度南部、錫蘭一帶傳出去的,所以也稱為「南傳佛經」。大乘佛學者和大乘宗派則泛稱之為「小乘」佛經。
金庸認為,英文佛經容易閱讀得多。南傳佛經內容簡明平實,和真實的人生十分接近,知識分子容易瞭解、接受,由此而產生了信仰,相信佛陀的的確確是覺悟了人生的真實道理,他將這道理傳給世人。「經過長期思索、查考、質疑、繼續研學等過程之後,終於誠心誠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決了心中的大疑問,金庸內心充滿喜悅,歡喜不盡,隨後再研讀各種大乘佛經,例如《維摩詰經》、《楞嚴經》、《般若經》等等。
現今重做學生,冥冥之中,也是為己輕生的兒子完成戴方帽子的心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