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見聞 快樂 是一種生活態度 文/丁一 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2015.11.22 語音朗讀 208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丁一 (Vancelee Teng) 酷愛設計、寫作、音樂、建築、攝影及旅遊,熱愛背包旅行,長年在世界各地作深度旅遊,足跡遍布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不丹子民在第四任君王晉美辛格的帶領下,人人知足常樂。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不丹子民在第四任君王晉美辛格的帶領下,人人知足常樂。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安縵果拉飯店位於不丹的帔羅與廷布山谷。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文/丁一 圖/時報出版社提供 我極不願意就這麼匆匆地走進五星級飯店安縵果拉(Amankora),就像看戲,不希望一下子就進入高潮,所以我先在海平線兩千五百公尺高的山路旁下車。 穿過一片靜謐蓊鬱的松林,瞥見高聳飄逸的枝梢,綠得深重,折射出如翡翠般的炫光,像是有綠度母親自迎駕我的蒞臨。腳下的泥土微微夾著馬鈴薯和蘋果的香氣,該是夏末農收之時了,唧唧蟬聲不絕於耳。農舍的炊煙搖曳而升,老牛左一堆右一堆地啃著嫩草,夕陽把無盡無底的山谷草原塗抹上一層牛油的金黃。 越過石橋下的窈窕小溪,攀上山岩砌成的石階,我總算真正抵達科瑞希爾(Kerry Hill)設計的旅館大廳。整棟長方形建築以左右延伸,採用當地農舍的格局:石板屋頂、不規則的雪白外牆,高而寬的大木門添加幾許村落的氛圍。 一般五星飯店的接待大廳多建於旅客下車處,不費吹灰之力即可登堂入室,客人還來不及調整心境,頃刻被大廳的五光十色吸引去了。安縵的用心往往就藏在細節中,所以在旅客到達之前,先安排一場松林漫遊,希望旅客洗滌舟車的勞頓,待爬上接待大廳,心情已感舒適。這已經不是身體,而是心靈的至聖服務了。 快樂不是藝術,而是生活 駐館經理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希旺(Tshewang Norbu),看似修行人,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模樣。他為我們獻上「卡答」,目送我和隨行的姐姐緩步登入大廳。高挑的落地玻璃窗外,矗立著另外一片松林,雲靄間露出一截白皚皚的雪山,是不丹最受尊崇的神山——卓木拉里。 姐姐對著窗外的山林發呆,我斜臥於沙發椅上,啜了一口芳香的蘋果酒,順手翻閱一本放在茶几上的書,原來是不丹第四任君王晉美辛格的傳記。一九七四年,十六歲的晉美辛格登基成為世界最年輕的國王,提出「國民快樂總值」的政策,不與一般世俗的國民生產總值看齊,震撼了全球各國。四十年一晃而過,而今全世界無不對這位君王的先覺與遠見嘖嘖稱奇! 在不丹,快樂不是一門藝術,而是生活態度。這裡的子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快樂和金錢似乎完全沒有掛勾,窮人的臉上也綻放最富足的笑容。他們大多身著傳統幗服(Gho)、及膝的黑襪皮鞋,遠看頗有日本和服之風。 帔羅或廷布鎮上的廟宇或佛塔處,常見一群老者席地而坐,左手捻佛珠,兩片嘴唇不停翕動,口中滔滔不絕地發出低沉、急促的誦經聲。大經筒上刻著六字真言的黃銅,被千萬隻虔誠的手撥得發光發亮,被千萬顆悲憫的心磨得金光閃爍。紅黃藍綠白五色交錯的風馬旗與經幡,在盤樹虬枝上迎著日光漠風獵獵飄揚。來朝拜的信徒把額頭抵著瑪尼堆的青石,趴在地板上長長地跪磕,在這梵文構織成的信仰裡,不丹人到底在祈求什麼?現時的安逸?來世的極樂?我把問題丟向希旺,只見他仰起臉,輕描淡寫道: 「絕大多數的不丹子民都過著知足常樂的生活,並無任何奢求,有的話,也多是為眾生祈福。」當地人深信一切眾生皆為母。 希旺炯炯有神的雙眼,透過黑框眼鏡發射出慈祥的光輝,彷彿我也成了他無始劫中的其中一位母親。有了這樣的觀念,不丹人對待他人必然亦和藹可親,以誠相對。希旺驕傲地說:「旅館的員工無需經過特殊的人事訓練,每個人的服務態度都是真誠懇直的。」 也難怪,在旅館遇上的當地員工,個個對我畢恭畢敬,我活像是他們家裡的一位長者似的。如斯體貼入微的至誠服務態度,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別開生面的建築風格,為安縵贏得好幾個國際旅館大獎,包括最新出爐的《胡潤》(Hurun)報告中最受歡迎的小型旅館品牌。 (摘自《我行。我宿:從旅館出發的療癒之旅》,時報出版) 作者 簡介 丁一 (Vancelee Teng) 酷愛設計、寫作、音樂、建築、攝影及旅遊,熱愛背包旅行,長年在世界各地作深度旅遊,足跡遍布全球五十多個國家。被《Cheers》雜誌譽為「多元到令人眼花撩亂的鬼才創意總監」,是「PLAY玩味」的專欄作家,也為《動腦雜誌》和《一次旅行》撰寫廣告及設計文章。現任曼谷Publicis執行創意總監,15年廣告作品囊括二百多個國際及本地創意獎項。2004年榮獲Campaign Brief Asia Creative Ranking泰國十大創意人及亞洲50大創意精英,2005年至2010年獲封為《GRAPHlS》美國當代創意雜誌全球首三名得獎最多的美術總監。 2014年受邀在TEDx講台分享「不帶地圖的旅行」。著有《Disappear》、《我的私房地圖》、《在旅館房間裡旅行》和《叮!點子來了》。目前正專修藏傳佛教,想藉助創意的力量推廣慈善工作。 前一篇文章 親子教育 用讚美代替責備! 下一篇文章 場所精神 兼容並蓄 涵容多元信仰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畫中有話】具象化我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功利性步行【此情此景】茉莉花【愛與犧牲】犧牲的媽媽 愧疚的女兒【小說賞讀】引路人:特納【職場心法】同理自己 也同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