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論》入門 龔雋鑽研佛教思想

陳瑋全 |2015.11.18
2666觀看次
字級
學林 菩提路 龔雋教授 江西南昌人, 武漢大學圖書學系畢業、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碩士、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圖/張桂菊提供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圖/張桂菊提供

中國大陸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龔雋,一九九○年代初期就讀博士班時,佛光山委託賴永海教授主編《中國佛教白話精典寶藏》,龔雋在指導教授蕭蓵父的引領下,一起參與《大乘起信論》的編校工作,開啟他投入佛教思想研究。

從《大乘起信論》這部佛教典籍的注疏入門,龔雋深入下去後發現《起信論》對中國佛教思想的影響很大,《起信論》的佛性思想是漢傳佛教的主流思想,甚至宋明以後的哲學也深受影響,因此他的博士論文就以此為題,寫出《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

從此之後他在佛教的研究,就順著中國佛教思想方向一路拓展。這說來是偶然也是機緣成熟,近代中國佛教復興的重要學者楊文會,最初接觸佛教也是從《大乘起信論》入門,龔雋如此表示。

龔雋一直深思,從西方傳來的近代學術史研究方法,如何適用於中國佛教思想史的研究,佛教經典的真實性能否單一以近代考據或線性思惟方式去抉擇?

西方從啟蒙時代以來的科學方法,也一直在接受新的挑戰與限制。佛教經典的考訂,在專業的背後,仍有許多值得省思的問題。

研究艱苦

身心相應體會

在龔雋求學的年代,佛教研究只能依附在歷史或哲學門下,學術剛從文革後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佛學的研究條件相當艱苦,資料難以取得。他在武漢大學念書時,要看《大正藏》、《續藏》,必須坐在圖書館的古籍部特藏室才能看到,而且不能影印、翻拍,只能手寫抄錄。當時閱讀文獻常遇到收錄不齊的狀況,能夠引用的相關二手資料也很少,海外的資料更是難以取得。

一九九七年第一次來台灣參訪,曾受邀到台大楊惠南教授家做客,印象特別深的是楊老師家中豐富的藏書,學者能夠擁有一套《大正藏》、《續藏》等大部頭書籍,讓龔雋心羨不已。對於學習哲學和從事佛學的研究,龔雋是有心性上的考慮,他早期做研究是偏向哲學和義理,從事佛教研究雖然條件艱苦,現在回憶起來,通過研究古德的義理或注釋,對於他身心、生命也都有一些相應體會。

龔雋認真考究了近代許多中國學人對佛教研究中的這種緊張關係。如他對近代佛學研究大家,支那內學院歐陽竟無的研讀後發現,許多學人最初研究佛學,是為解決生命問題,後來隨著研究深入,往往又陷入繁複的知識海,成為專業的學者,而與心性修練之間發生某些緊張,這是近代以來學者們必然會面臨的課題。

經典、生活

淬煉豐富內涵

龔雋提出,對於一個近代學者來說,保有這種緊張關係也有個好處,讓人在專業研究的同時,也會關注到經典的思想核心和價值的意義,而不會完全流於文獻、歷史與語言的考究。這些緊張與拉扯,藉由不斷的滾動、磨合,從而產出更豐富的內涵。知識與價值需要某種平衡,現代學術研究無法直接解決生命的問題,但是佛教思想史的研究背後不能夠完全漠視生命價值的意義。

現在的佛學研究,特別是漢傳佛教,龔雋主張在會通與超勝中來開展。畢竟,生活在這樣一個傳統當中,漢傳佛教的語言是用自己的母語,對於自己經典、思想的研究及歷史的理解,自然別有一番深刻的體會,如何將這些體會開發出來,是漢語佛教學者共同努力的目標。(上)

學林

菩提路

龔雋教授

江西南昌人, 武漢大學圖書學系畢業、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碩士、武漢大學哲學博士。

曾任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師、副教授、教授、所長,現任中山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專長為中國佛教思想史及中國哲學史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