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大陸九三大閱兵後,循例宴請各國嘉賓,其菜單公諸於世,內容簡單,不失派頭。計有四菜一湯一飯,外加冷盤、甜點、飲料。姑且不論菜色,甜點最引人好奇的,乃「椰汁西米露」,其前世與今生,姑且在此詳加論列,應是件有意思的事。
西米露是由西谷米製成。而這個西谷米,簡稱西米,一般分成兩種。其一大如黃豆,稱之為「大西米」;另一小如小米,則叫做「小西米」;前者供食客用,後者則多餵鳥。
正宗的西谷米,英文名為sago ,產自印尼群島的莎面樹,主要從西米椰子(sago palm )樹幹內儲存的碳水化合物中,所萃取製作的食用澱粉。又叫沙谷米、沙菰米等。基本上,西谷椰子乃棕櫚科常綠喬木,生長在低窪沼澤地,可高達十公尺以上,葉羽狀似椰子,果實則大如李。樹於十五年成熟後,即長出一花穗,莖髓充滿澱粉。因而人工所栽培的,在開花前採伐樹幹,截段,再縱向劈開,取出其精髓,加水並碾磨,遂溶於水中,經篩漿過濾,反覆清洗後,得糊狀澱粉,可直接加工,當曬成半乾,破碎再納布袋,搖成細粒曬乾,才算大功告成。如此,才方便長期儲存和長途運輸。
早在十六世紀時,荷蘭人占據印尼,即將此物運往歐洲,起先用於製作布丁或醬料的增稠劑,後又當成紡織品的挺硬劑(民間稱其為「上漿」)。另南洋華僑們透過貿易途徑,亦帶進了廣州,廣州的商人根據其發音,寫作西谷、沙谷、沙菰;又因它為顆粒狀,通稱做西谷米、西國米、沙菰米等。最早多用於熬粥,後來則充作甜羹,廣受食客們歡迎。
西米露隨著港式飲茶盛行,亦見於台北各茶樓、酒樓及飯店中,成了時髦甜品,人們趨之若鶩。後來基於成本考量,當時市面上所見的西谷米,往往以其他植物的澱粉製成。一般而言,加工廠會用木薯、小麥、玉米等澱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工而成。亦有大、小兩種規格,雖然皆可供人食用,但在滋味上就比不上了。
尤其可恨的是,上世紀九○年代後期,不少餐館店,竟改用可食性明膠加輔料製成「西米露」,口感即使也有咬勁,卻遠遠比不上本尊手揉的硬而不碎,煮後黏且不糊,望之光滑圓潤,加上透明度高,彈牙爽口耐嚼的境界了。
煮西谷米亦有學問,宜先置沸水中煮到半熟,出鍋傾入冷水漂浸,接著撥散顆粒,待其全部涼透,再放沸水滾熟。循此手續製作,可免外糊內生,導致口感不佳。
西谷米亦有療效;中醫認為它甘溫性平,有溫中健脾,能治脾胃虛弱及消化不良等症。
而用椰汁搭配製成的西米露,堪稱還原本來滋味,收相得益彰之功。但我個人還是喜歡「蜜瓜西米露」和「西米布甸(丁)」,早年因緣際會,全在香港品嘗。前者甘馥而雋,沁人心脾;後者則彈齒且潤,耐人尋味。而今上品難得,思之不覺憮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