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植微系副教授沈湯龍(左三)參與美國康乃爾醫學院國際研究團隊(圖中左起日籍研究員Dr. Ayuko Hoshino、指導教授Dr.David Lyden、巴西籍研究員Dr. Bruno Costa-Silva),成功發現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昨天與台大校長楊泮池(右三)等人舉行成果發表會。圖/侯永全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大學參與跨國研究團隊,歷經三年努力,發現腫瘤細胞在轉移前,會大量分泌可進入血液循環之奈米級「胞外泌體(exosomes)」,證明癌轉移非隨機隨地發生,而是可被預先決定。醫師指出,未來透過抽血,可為早期癌症病患採取預防性措施,達到防止癌症轉移效果。
癌細胞轉移一直被視為癌症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副教授兼生技中心副研究員沈湯龍與美國康乃爾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轉移前會先派遣「哨兵」前往預備地方,而非隨機亂跑,此發現對醫學有極大助益,未來可望早一步「擋下」癌細胞轉移。
沈湯龍解釋,原位腫瘤在轉移前,會先釋放大量可以幫助轉移的「肥料」,包裹在奈米大小的胞外泌體(exosomes)中,就像一個個哨兵,並透過表面呈現的蛋白受體(integrin),像GPS引導哨兵到特定位置,將胞外泌體運送到特定器官,例如從乳癌處轉移至肝臟或肺臟。
跨國研究團隊對幾十個癌症病人進行實驗,證實上述途徑,沈湯龍認為,未來病患透過抽血,即可了解癌症是否轉移及轉移往何處。目前已和清大合作,研發檢測晶片,希望未來能像驗孕棒一樣,提供便利、低成本的檢測方式。
研發檢測晶片
「這是精準醫療的極致。」台大校長楊泮池表示,目前提出來的仍是創新觀念,仍需要前瞻性的臨床試驗。
沈湯龍說,在動物實驗中發現胞外泌體會在癌症轉移前兩周抵達,約有七至八成的準確率,目前僅蒐集乳癌、胰臟癌及大腸癌等已轉移的樣本測試,未來仍須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已開始與台大醫院胃癌、胰臟癌、乳癌等團隊合作進行臨床試驗收案,期待最快二、三年會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