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O基改食品揭密 擺盪在健康與饑荒的迷思

文/楊淑閔、 鄭崇生 圖/中央社、資料照片 |2015.11.08
2251觀看次
字級

文/楊淑閔、 鄭崇生


基因改造食品在全球引發諸多爭議,不少科學家贊成食用,但一般民眾卻難以支持。基改食品有利有弊,贊成與反對者各執一詞,目前並無絕對的定論。本周及下周的專題,將帶領大家探討全球基改食品蔓延的現象,掀開基改食品的神祕面紗。

台灣

基改食品爭議 堅持不上餐桌

基改食品的安全性全球爭議已久,政府一再宣示不會發展吃的基改食品,但萬物玄奧難測,有一天非食用的螢光魚會不會突然變成能吃的桌上佳餚,對基改食品的恐懼仍深植人心。

蘭花與螢光魚是台灣目前研究農業基改的代表性產品。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農委會絕對不會發展吃的基改食品」,棉花就有百分之八十五是基改,不是吃的。三月下旬,傳出美國計畫讓基改蘋果與馬鈴薯上市,美國積極發展基改食品,農委會態度還是沒有鬆動,堅持必須修法規範基改食品,且只建議台灣發展非食用的螢光魚。

即使台灣大量自美國進口玉米與黃豆,外界也憂心台灣會變成美國基改產品的試驗場,但農委會評估,台灣人對基改食品很敏感,以現況來看,並不適合發展食用的基改農產品。事實上,即使螢光魚是台灣基改科技的代表作,也是政策規畫發展的外銷產業,但只能在屏東生技園區研究、生產,並且直接外銷海外,不在台灣銷售,畢竟民眾對基改的疑慮還很深。

農委會農試所所長陳駿季說,現在正在進行兩項工作,一是遺傳性狀調查,目的是了解植入基因穩定性,包含蘭花、蝴蝶蘭、香蕉、菊花及鳳梨都納入調查作物範圍;另一項工作是進行生物安全評估,主要是調查基改作物的環境風險,水稻及木瓜都曾進行過評估。

基改作物隱憂多

衛福部祭出法條

中研院進行的基改水稻,因為米內有特殊成分,吸收肥量較快,但基改水稻有花粉飄散,可能會有汙染環境問題,同時也有與其他稻田一起混長的疑慮,因此沒有通過生物安全評估;至於基改木瓜則是具備抗輪點毒素病的特徵,曾在生物安全評估進展到一個階段後,申請衛生署進行食品安全評估。

專長在木瓜研究的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教授洪挺軒則說,基改木瓜研究其實已完成農試所負責的評估,但衛生福利部前身的衛生署對於食品安全評估存疑,因為專家學者多數認為,基改作物是否會引發人體過敏、增生不正常組織等疑慮,無法獲得確認,傾向不開放上市。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副局長馮海東表示,基改木瓜雖然在農試所進行研究,但在最後向農委會農糧署申請商業種植時沒有通過,市面上也不允許種植基改木瓜及其他作物。

陳駿季說,農委會鼓勵做生技研究,但不鼓勵糧食作物做基改研究,且任何基改作物都必須通過環境生態風險評估,上市則要衛福部通過,由於基改糧食作物風險仍存在,建議要在利益與風險間取得平衡點。

農委會針對基改水稻、木瓜、馬鈴薯、油菜、甜玉米與番茄等種苗加強開發檢測技術、建立追蹤體系,防檢局也成立「基因改造產品管理諮詢及風險溝通計畫」。不過,台灣多年來進口美國的黃豆及玉米,幾乎都是基改品種,黃豆、玉米進口台灣後,再分為兩種用途,食用部分的食品安全歸衛生福利部掌管,今年二月公布施行《飼料管理法》,用於製作飼料的基改黃豆與玉米也一併納入管理。

全球基改作物主要具研究力的公司有六家,包含孟山都、杜邦、先正達、道禮、拜耳及巴斯夫,銷售台灣基改玉米及黃豆,必須同時向衛生福利部申請。

美國

掌控糧食貿易 基改食品攻占全球

俗稱「黃小玉」的黃豆、小麥和玉米,關係著七十多億人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在基因改造大國美國主導大宗商品貿易發展下,基改食品早已「全球化」,深入千家萬戶。

「國際農業生物科技產業應用中心」(ISAAA)數據顯示,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去年創新高,達一億八千萬公頃,較二○一三年增加六百萬公頃;其中,美國基改作物種植規模世界第一,達七千三百一十萬公頃、占全球近半,較二○一三年增加三百萬公頃。

ISAAA是美國農業部、國務院及美國生技龍頭、基改種子公司孟山都(Monsanto)及其他機構贊助成立的非營利組織,資料還顯示,中國大陸去年種植基改作物面積達三百九十萬公頃、排名世界第六。

數據指出,全球去年共一千八百萬農戶種植基改作物,其中,九成為資源匱乏的小型農戶,是世界最貧困群體的代表之一;美國做為農業大國,靠著貿易掌握區域國家的「胃」,曾「不願張開口吃基改食品」的歐洲,歷經多年頑強抵抗,也門戶漸開。

二○○六年,世界貿易組織(WTO)裁定,歐洲聯盟限制美國基改作物及食品進口,違反自由貿易原則,隨後,西班牙成為歐洲種植基改作物的最大國家,以棉花及黃豆為主,去年栽種面積共達一百萬公頃。

糧食危機獲解套

環境問題伴隨而來

基改產品到底好不好?從解決全球「吃不飽」問題的角度來看,基改讓「黃豆和玉米」這類作物的收成增加;但對維持生物的多樣性來說,意見各不同,也引發法律訴訟。

以西方人的主食小麥為例,雖然一直有基改研究,美國卻從未核准商業生產,但人工改造的小麥基因太強大,在研究過程中已發生基改小麥汙染原生小麥田,美國七個州的農民這回不再弱勢,集體訴訟狀告孟山都,不久前雙方才和解,孟山都支付和解金約三十五萬美元。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孟山都公開資料顯示,上個會計年度營業額約一百五十八億美元,獲利二十七億美元。黃豆及玉米是基改作物主力,不過,西方多用作養家禽家畜,甚至養殖鮭魚的飼料,但黃豆在亞洲,包括日本、台灣及中國大陸的飲食習慣中,常見直接攝取。

美國黃豆高達百分之九十四都是基改豆,美國黃豆出口協會(U.S. soybean export council)數據顯示,去年九月至今年五月底,黃豆出口量已逾四千六百萬公噸,其中、逾半數的二千九百萬公噸銷往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是美國黃豆的最大出口市場,年成長百分之七.二。與美國經貿關係緊密的台灣不遑多讓,台灣身為美國黃豆第五大出口市場,在同一統計期間,黃豆出口台灣達一百一十七萬公噸,年增百分之十二.一;人口逾二億的印尼排第四,進口美國黃豆的數量較台灣多二十八萬噸、達一百四十五萬噸。

藉由貿易,基改產品迅速全球化,可能存在於醬料、食物、甚至是衣服、感冒糖漿中,而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並未規定含基改成分的產品必須註明,理由是:基改作物與傳統作物「實質相同」。

人類各種突變新生的疾病與基改產品間是否有關連,科學也難有百分之百正確的解答,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農民慶幸提高產量之餘,也漸發現地貌的變化,如超級雜草的現象出現;而孟山都在追求解決人類糧食危機、讓農業得以永續發展的遠大理想中,更靠著基改產品的智慧財產權創造驚人的豐收。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歷任美國總統多以經貿戰略推動外交,企業實力向外延伸,就是穩固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力,而像「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標榜捍衛智慧財產權的高標準協定,若包含應用在農產品上,也是意料中的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