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桐花五月雪」,每年此時油桐花盛開,山風輕起,白花片片,美不勝收。可惜有台灣孔夫子、台灣老夫子與台灣文學之父、台灣文獻初祖之稱的沈光文,寫的一首《桐花賦》已遺失,在這油桐花綻放時刻,特別讓人想念這位開台先師。
沈光文(1612-1688)浙江鄞縣人,字文開、號斯庵。明朝太僕少卿,在一次搭船往泉州途中,遇到颱風而漂流到台灣。當時台灣被荷蘭人占領,鄭成功來台後,得知沈光文還活著,以禮相待,沈光文即開始立塾授徒,創東吟詩社。
鄭成功去世後,兒子鄭經繼位,沈光文寫了一首《台灣賦》諷刺他,險遭殺害。為了躲避危險,他隱居在羅漢門(今內門鄉)山中,但仍出入附近的目加溜灣番社(今台南縣善化鎮),教授平埔族「漢文」,死後葬於善化,是中國渡海來台最早在台灣長期定居的文人。所以康熙時期諸羅知縣季麒光在「題沈斯庵雜記詩」:「從來台灣無人也,斯庵來而始有人矣;台灣無文也,斯庵來而始有文矣。」乾隆年間全祖望寫《沈太僕傳》也說:「海東文獻,推為初祖。」
今台南縣善化鎮在火車站旁立了「沈光文紀念碑」、鹿港古蹟「文開書院」,也是紀念沈光文首開台灣設教工作。
沈光文在台灣將所見所聞作了詳盡記載,如山、水、禽、魚、果、木等各種風物,寫下不少珍貴文獻,除《台灣賦》、《東海賦》、《檨賦》、《芳草賦》、《桐花賦》等。相關網站www.mayland.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