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以手寫創作,一筆一畫雕琢詩句。圖/徐如宜
詩人余光中字跡工整自成一格,不需謄打也能直接付梓。圖/徐如宜
【本報高雄訊】數位時代帶來便利,卻也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疏離了文字。詩人余光中仍堅持慢慢「爬格子」以手寫創作:「用手寫字對腦好。」
現代科技推陳出新,年輕人打字輸入飛快,真正提筆寫字就開始卡卡,不是得想好一會兒,擠出來的可能是錯、別字。余光中說,電腦千篇一律的字體,沒有人情味兒、沒有溫度;而用手書寫,透過筆畫的轉折,運可以讓手腦更加協調。
余光中的硬筆字工整剛毅,自成一格,也是少數可以將手寫稿直接付梓的作家。
詩人說,字,有時也是個人特色,像作家白先勇的字都很大,龍飛鳳舞狂放不羈,一張紙寫不了幾個字;文學評論家夏志清的字則是蠅頭小楷,也不減擲地之聲。
有些年輕人性子急躁,寫字常潦草難辨。余光中說,「寫字不能貪快!」他對學生作業的要求,一不能寫簡體字,二要筆畫、標點清清楚楚。如果字跡潦草紊亂,「我這關一定難過」。
余光中現在還是以爬格子為樂,新詩、散文、評論,就這麼一個字、一個字書寫出來。有些讀者好奇詩人為什麼在沒有格子的白紙上,字還是能維持經緯的工整?
余光中說,「習慣使然」,寫久了就自然對齊。遇著正式的題字,他會先在頁底先打上淺淺的線條。
余光中建議學生不要偏廢手寫文字,書寫也是一種樂趣。手寫的比電腦印的更有「溫度」,也更能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