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大跨領域團隊以基因巨量資料,分析台大醫院三百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結果在一千七百個微小核糖核酸及兩萬個基因裡,發現三個顯著的微小核糖核酸及十一個基因,可預測病患的治療後存活率,相當於「基因算命」,估計三到五年後,可運用於臨床試驗。
台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長莊曜宇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台灣血癌發生率最高的一種類型,每年約新增八百名患者,針對患者體內的三個微小核糖核酸,與十一個基因計算分數,每增加一分,死亡風險增加二點一倍,醫師依據分數可區分病患的高、低風險,低風險患者可能僅用化療,高風險患者需合併高強度的骨髓移植手術,存活率可達百分之六十,治療前就可精準選擇,適合每個患者的治療方式。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田蕙芬解釋,高風險、存活率低的患者,化療時不只殺死壞細胞,有些好細胞也會被消滅,療後輕微副作用會噁心、嘔吐、便祕等,嚴重會發燒、出血併發感染,「基因算命」能在治療前,就了解個別病患特性,即便施以化療,也能調整最適當的治療能量,降低副作用。
莊曜宇也說,人體有二萬個基因,病患若想做全基因檢測,不僅耗時兩日,費用更高達兩萬元,透過從人體基因資料庫裡,大海撈針出最重要的預測標記,只要驗三個微小核糖、十一個血癌基因,就能預測治療後風險,僅花約一到兩千元、二到三小時即可,省時又省錢,且大幅降低醫療資源支出。
類似的大數據基因檢測,莊曜宇表示也可用於乳癌、肺癌或各類癌症上,未來希望能對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進行「快篩」,在療程前就能找出影響治療的因子。
基因預測糖尿病 中研院展現成果
此外,中研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預定以十年收集二十萬筆國人生物基因數據,三年來已經收集五萬三千多筆,最近針對這五萬多筆數據進行糖尿病分析,找出國人遺傳基因中,有四十一個基因與糖尿病相關,加上肥胖、抽菸等危險因子,十個人就能預測中八點八人可能有糖尿病。
中研院台灣人體資料庫執行長沈志陽指出,人體生物資料庫就是大數據分析,這次針對糖尿病分析發現,生活習慣、肥胖等對糖尿病發生率的影響,遠比基因更大。
沈志陽指出,糖尿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透過五萬多筆的生物基因數據,建立台灣民眾是否有糖尿病的精準預測指標,指標包括四十一組與糖尿病相關的遺傳基因,以及性別、BMI、不良生活習慣、高血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