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東訊】第四屆青年學者台灣語言學術研討會昨天在台東大學舉行,全台近六十名青年學者發表二十三篇論文,其中包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滅絕」的平埔族巴宰語傳承情況。台灣語文學會理事長楊秀芳表示,許多語文雖無滅絕危機,品質卻已嚴重下降。
台東大學華語系主任傅濟功說,今年的台灣語文中,還特地加入新住民語文的探討,因為新住民已經大量融入台灣社會,不能漠視。「很多語文都已經開始重視傳承,但品質下降是無法忽視的現實。」楊秀芳說,即使是本土強勢語言台語、客語,在面對國語都顯得弱勢,許多家庭阿公阿嬤已經無法以母語和孫子溝通,就算懂得運用這些語言,許多說法也已經流失,例如台語裡的「閃電」、「腋下」就未必有人會講。
來自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研究所的陳嬿庄指出,平埔巴宰族原本生活在台中豐原、東勢一帶,道統年間遷徒到南投埔里及苗栗一帶,許多文獻研究發現台灣僅存的平埔族語只剩噶瑪蘭語、邵語和巴宰語,其中又以巴宰語最少人使用。
經過許多青年學者努力,目前已為巴宰語編出一本詞典,收錄三千多個字彙、一百多句生活用語。不過她表示,當前懂得巴宰語的年齡層偏高,都在七十、八十歲以上,七十歲以下已經出現嚴重斷層,屬於瀕危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