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報導/杜晴惠
自古商場爾虞我詐,擔任商務律師四十年的陳玲玉卻從處理眾多商務糾紛中體悟,解決爭端最圓滿的結局只有一個道理,就是「善念」,心存善念比任何法條都來得重要。
陳玲玉說,法律人若欠缺「善念」,充其量只是傳播法條的法匠;企業人若欠缺善念,可能為利害義,「善念」可以學習,就像「鍋底」每天刷洗,就能維持乾淨。在求名求利、力爭發言權的社會中,她的商務解決之道格外與眾不同。
這位任職於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同時也是台北醫學大學、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及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之公益董事的律師,年輕時歷經台大學運的洗禮,二十三歲開始執業,深受台灣高鐵、多家金控公司以及台積電等知名科技公司倚重。
今年九月下旬,她將過去經手的九個曾經在媒體曝光過的精采案例寫成書,包括「國巨假扣押華新科」、「台積電告贏研發主管投靠三星事件」、「台灣三洋與日本三洋國際談判」、「台新入主彰銀」、「KKR公開收購國巨」,以及「銀行副總放款背信的人生抉擇」等,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商務紛爭。
但翻開書頁,令人意外的是每個章節文字卻有著「人生勵志書」意境,即使並非律師同行,也能從中獲益,像是「鬆開拳頭才能握手」、「玫瑰改名,依舊芬芳」、「沒有絕境,只怕絕望」、「一毛的疏忽,九牛的代價」……,每句話都像一記「警鐘」,讓人心有戚戚焉。
其中談「萊爾富險中求生的破產危機」,內文寫著:「解決家族糾紛的地方,應該是家中的客廳,不是家門外的法庭。血濃於水的家人身上,掛載著比外人更難解的羇絆。爭執背後,落寞的那聲嘆息,叫做『情分』。」
談到「速食店點餐衝突事件」,陳玲玉寫道:「將心比心,為人設想,就容易接受別人的立場與為難。切勿以自己片面聽到的、看到的、了解的,去批判他人,甚至責難他人。」
她說,商務困境的處理,必須有良策、有方法,才能克服窘境、化危機為轉機,這就是「商道」,但身為一個商務律師,「最重要的不是法庭上的勝利,而是要能夠圓滿地幫紛爭的雙方解決問題,免去訟累,甚至把敵人變成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