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醫療體系大不同,兩岸醫療標準化勢在必行。圖/新華社
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認為,兩岸醫療商機上看一兆美元,雙方應合作共創雙贏。圖/蔡敏姿
【本報綜合報導】日前中國醫藥城的所在地江蘇泰州市委書記藍紹敏率團來台,參加「大健康產業合作發展懇談會」,包括台玻公司董事長林伯豐、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新黨主席郁慕明等醫療企業代表約一百八十人出席會議。藍紹敏在會中指出,大陸醫療商機上看人民幣逾兆元,此行主要聚焦在兩岸線上醫療採購、遠程醫療、結合大數據等合作。
江蘇泰州於二○○四年成立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二○○九年升格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中國唯一的醫藥城,藍紹敏在演講中說,隨著醫藥城步入新的階段,泰州大健康產業的發展空間愈來愈大。
目前,已和中國醫藥城達成投資和合作意向的台灣廠商,包括研發人體自律神經功能解析儀系統的麗台科技、生產手術家族醫療器械的佳世達科技,以及愷得醫材呼吸機及高端配件產業化、雙蓮養老中心的健康養老等。
熟悉台灣醫療產業發展的藍紹敏認為,兩岸醫療可望結合大陸當前重點政策「互聯網+」,善用泰州中國醫藥城資源,推出線上醫療採購平台,引進台灣醫藥企業的高端技術產品,目前已搭建好平台,但尚未落實運作。
他說,今年上半年,泰州與台灣簽訂十二個合作項目,總投資計畫引進二十一億美元,目前還有二十多個項目正在洽談中。緯創、可勝、統一、聯成等一批超過億美元的重大項目相繼投產。
海基會林中森則在會中表示,曾到泰州參訪過中國醫藥城,對人工皮膚、幹細胞技術印象深刻,當地有最好的醫療器材研發;而台灣醫療環境進步,健保是全球最好的醫療福利,兩岸經驗交流,優勢互補,共創雙贏。
整合中英文病歷
除了健康產業商機,中國大陸經濟改革後,醫療品質卻未全面提升,醫療城鄉差距愈來愈大,近年頻頻來台取經,希望透過交流,提升醫療品質,其中醫療資訊的交流傳遞最受到重視。
衛福部次長許銘能說,在先前交流中,發現兩岸醫療差異極大,大陸病歷以中文寫作,許多醫學名詞都是大陸特有,台灣病歷已全面電子化,大陸仍採紙本病歷,衍生許多問題。
在一場兩岸醫療人員的研討會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長季加孚也說,英文病歷與中文病歷的不同,會影響兩岸的標準化和資訊化。贊成中文病歷的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認為,台灣已有部分醫院要求病歷摘要儘量用中文陳述,但這需要醫界、政府、病患的支持。中文病歷化流通的目的,讓醫療知識普及化、標準化,讓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況和有意義的數據。
浙江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則說,標準化不是最關鍵的,資訊化的安全才重要,如何保護資料安全,需要進一步防範。
最讓兩岸病患及醫師傷腦筋的,就是保險理賠所需的病歷。從大陸帶回病歷摘要或診斷書,想申請保險理賠,但台灣的醫師常看不懂對岸的病歷寫法,形成理賠困難。許銘能說,目前兩岸成立「醫療品質暨醫管服務合作平台」對兩岸病人醫療等都有助益。
目前透過「醫療品質暨醫管服務合作平台」,已達成部分共識,台灣將輔導醫療資訊優異的醫院,將專屬的醫療系統以專利形式與廠商合作,例如洗腎中心的標準作業程序等,不僅可成為醫院財源,兩岸醫療也能提升,甚至服務國際。
協助大陸標準化
再者,兩岸雖然都說中文,但醫療名詞卻大不同,像是大陸滿街的「肛腸外科」、「口腔科」,很多台灣人看不懂,其實就是台灣所稱的「消化外科或直腸外科」、「牙科」的意思。
還有先前造成全球恐慌的伊波拉病毒(Ebola),大陸卻翻譯為「艾波拉」;「類固醇」稱為「甲潑尼龍」,就曾有台商拿著大陸病歷返台求診,卻沒有醫師看得懂。因此,衛福部決定推動「兩岸醫療品質暨醫管服務平台」,盼建立互通的兩岸醫學名詞。衛福部醫管服務專案辦公室召集人召集人張珩說,台灣已與世界接軌,可以協助大陸標準化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