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開學之初,我參加了孩子們學校的家長會,發現幾乎所有家長都很在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停關切地詢問老師自家的孩子在教室裡乖嗎?有沒有經常發問?對於老師的問題會不會主動做回應?
現在的家長其實都很聰明,不僅有能力幫孩子們解決各種疑難雜症,更能提供孩子許多答案與做法,但比起當一個「聰明」的家長,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當一個「有智慧」的家長,不直接告訴孩子們答案與方法,而是透過一些建設性的問題引導孩子思考,讓孩子從思考的過程中增進對自我的認知,深入發掘內心深處的想法與感動,進而能夠更認識生命中的每一個人,以及更了解自己身處的世界。這件事說起來容易,但該怎麼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呢?其實這就有賴於父母平時的用心。
回想今年七月帶孩子回美國,在那段期間,我特別安排了不一樣的親子活動,在不同的日子裡,單獨帶不同的孩子出去,至於地點則讓孩子自己挑選。在當天的行程中,我和孩子共同分享一路上的點點滴滴,像是一起拿著地圖研究,安排搭乘地鐵的路線,我們都很享受一同探索紐約的過程。
有一次,女兒說她想要帶她的娃娃一起去喝下午茶,於是我就帶她到一間氣氛很好的餐廳去。當我們坐下來選好餐點之後,發現桌上擺了一個裝飾得很漂亮的小盒子,我們好奇地研究了一下,原來盒子裡放了很多精緻可愛的小卡片,而且每一張卡片上都有一個問題,像是「今天早晨一起床,你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什麼事情最令你覺得欣喜?什麼東西最讓你感到害怕?」「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你想去海邊或是山上?為什麼?」「今天你身邊的哪一個人看起來很寂寞?」「如果可以變成另外一個人的話,你會想成為誰?」「如果有個外星人造訪地球,你覺得外星人對地球的看法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卡片上列了好多好多,於是,我們開始樂此不疲地分享彼此的回答。
在那段下午茶的時光中,我們母女倆聊得很開心,卡片上的任何一個問題都能引發我們熱烈的討論。我不但可以從她各種天馬行空的回答中,進一步了解她的心思與想法,相對地,她也能從我的分享中更加認識她的媽媽。每當聽見對方口中說出意料之外的回答,我們都會忍不住驚呼「哇!好好玩喔!」或是「我從來不知道妳會這樣想耶!」在這些宛如發現新大陸的驚呼聲中,我們的心裡都欣喜於更認識對方、更了解彼此,這對於親子關係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我真的由衷建議家長,遇到問題時不要急著幫孩子解決,不要直接給孩子答案,更不要幫孩子出主意。如果家長能夠透過提出有建設性的問題引導孩子多想一想,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思考力,讓孩子學會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更能藉由溝通與討論增進親子間的互動與了解,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緊密,這不是一舉數得的美事嗎?
心情小語:當一個有智慧的家長,透過建設性的問題引導孩子思考,讓孩子從思考的過程中,增進對自我的認知,深入發掘內心深處的想法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