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寶寶常自己打自己耳光,該怎麼辦?」「兩三歲孩子怎麼還不會講話?」健保署統計,去年約七萬兩千多名零至六歲的發展遲緩幼兒接受早期療育,不少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重複就醫,反而讓小孩身心俱疲,治療效果不佳。健保署從今年十 月一日起,實施「全民健康保險早期療育門診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提供以家庭為中心的整合性療育服務。
健保署醫管組副組長李純馥指出,國內幼兒發展遲緩疾病以腦性麻痺、自閉症、過動症、語言障礙為主,大部分病童家長不知如何與寶寶溝通。例如自閉症幼兒經常出現自虐行為、打自己耳光,有些媽媽無能為力只能流淚。
十月開辦的「全民健康保險早期療育門診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透過醫師、個管師指導家長,教導照顧者如何教養病童、如何與小朋友溝通,並擬定個人化的照護計畫,由醫護人員上傳個案復健後的成果資料及照片,作為提高給付參考。
「國內發展遲緩幼兒重複就醫情況嚴重」彰基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明裕指出,部分家長過於緊張,帶孩子至兩三家醫院就醫,幾乎天天排定物理治療課程,反而讓孩子抗拒治療。
李純馥表示,希望透過醫師及個管師輔導家長,給予照顧者正確照護觀念。目前國內有四十多家醫院成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跨科整合,醫院設單一窗口,提供早療孩童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