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關渡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認為,價值觀的認定是生命的開始,他受兩位教授啟發,激發行醫的熱忱,成為一位樂於助人的醫生,並致力培育負責任、有愛心、樂在工作的好醫師。
黃達夫的人文關懷受到父母身教的影響,他從小看著雙親對親戚、朋友非常關心,家裡經常有中、南部的親朋好友來住,受到父母親的溫情照拂。這些事在黃達夫小小的心靈裡,留下感動與溫暖。
他的人文素養來則自於中西文學名著的廣泛涉獵,中學時書店成了黃達夫下課以後歇腳的好地方,造就他人文思維的底蘊。直到醫學院六年級,黃達夫的醫療熱情才被來自美國的竇恩和韓佛里啟發。
這兩位教授,在深厚的專業素養外,都很關心病人的感覺,不論是在病房的臨床分析或是在課堂上講學,所有的條理和邏輯,都透著一種想要找出問題、解決問題,想要減輕病人痛苦的細膩和堅持。黃達夫深受感動,在心裡立下志願:這才是我想成為的好醫師。
從台大醫學院畢業、當完兵之後,黃達夫在美二十五年,求學、行醫、教學,除了前兩年在費城賓州大學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外,其餘的二十三年全在「以病人為中心」的杜克大學度過。黃達夫在杜克接受了理想中的臨床醫學專科訓練,學習到要關懷病人、要追根究柢、要仔細而正確,行醫的價值和意義莫甚於此。這個階段可以說是黃達夫醫療生涯的成長期,付出不少,獲得更多。
一九八九年,黃達夫回到台灣,專心投入台灣醫學教育和醫療制度的革新工作,他發願要建立一所多科整合的癌症醫院,把最先進的醫療觀念引進台灣,並為台灣培育具備先進觀念的專業人員。終於,孫逸仙治癌中心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前身),成為國內第一所癌症專科醫院。
十五年來,不畏醫療政策的詭譎,和信猶如一艘有時觸碰暗礁,有時逆流而行的船,但黃達夫滿懷驕傲與感激地說:「這艘船定了方向之後,就從來沒有改變航道。」在醫師可以專心看病,病人可以暢所欲言地針對病情發問,醫師會盡力回答病人疑問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裡,「黃達夫精神」,成為自台灣的醫療黑洞中逆向投射出來的一抹光華。(黃如伶)
黃達夫的故事登於《新觀念雜誌》十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