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防治登革熱新妙方,施放「本土真鰍」杜絕病媒蚊,維護生態平衡與環境永續。圖/南華大學提供
俗稱「金泥鰍」的「本土真鰍」可有效杜絕病媒蚊孳生,又不會造成生態浩劫。圖/南華大學提供
文/蘇林
圖/南華大學提供
登革熱疫情升溫,全台不分南北,積極全體總動員,清積水滅孑孓,務必在短期間將疫情控制,位在嘉義的南華大學,主動提議在校園生態池中施放台灣本土種「金泥鰍」,有效杜絕病媒蚊孳生。
國內各級學校有不少學校在校內建置生態池,平日綠意盎然生機蓬勃,但在登革熱疫情嚴峻之際,卻也讓人惴惴不安,擔心病媒蚊在生態池中產卵,美麗的生態池成為防疫死角。
南華大學連續四年榮獲教學卓越計畫,該校林聰明校長積極推動綠色校園,關心校園生態多樣性。有鑑於登革熱疫情持續延燒,防治病媒蚊刻不容緩,南華大學多管齊下積極杜絕病媒蚊孳生,不僅加強校園環境的清潔,清除積水處之外,更提出防治解決新妙方,於校內生態池施放台灣本土種「金泥鰍」,不僅可杜絕病媒蚊孳生,亦能維持生態平衡,同時也建議全國各地方政府應即刻實施。
南華大學藉用科技學院陳世雄院長長期推動有機校園的經驗,將一萬尾「金泥鰍」放入該校九品蓮華大道、文會樓的生態池,以及緣起樓宿舍旁的橄欖湖等三處水域中,不但可有效減緩蚊蠅孳生的威脅,避免登革熱疫情的發生,也能維持生態平衡,避免因大量噴藥不但會造成病媒蚊出現抗藥性,或藥物餘毒殘害土壤、生物與微生物生態。
陳世雄院長指出,台灣本土種的金泥鰍是溫水性底層魚類,分布廣,生活於淤泥較深的溝渠、水田、池塘等水域中,是主要淡水經濟魚類,其體型小、生長速度緩慢,但可耐寒至攝氏六、七度,缺水時亦可鑽到土壤中存活,是環境適應力非常強的本土泥鰍。
目前台灣滅蚊方式主要以殺蟲劑,只能消滅蚊子成蟲,治標不治本,泥鰍可以吃池底土壤中的蟲卵,只要魚池裡沒有泥鰍的天敵,如肉食性的魚類──黑溜(青魚)或鳥類,泥鰍都可以生存的很好,且放養後會自動繁殖,亦不會造成生態問題,可全面有效抑制登革熱斑蚊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