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教育部將在課程審議委員會下,針對歷史科組成「諮詢小組」,藉由公開透明的辦法,檢討這陣子引發爭議的一○三課綱,不排除修正後,再推出一○四課綱。
教育部表示,諮詢委員接受各界推薦,擔任者須接受名單與發言公開。諮詢小組定位為專家小組,成員包括教育課程、歷史領域專家與高中教師三大領域,並舉辦公聽會讓學生參與了解。
外界針對歷史課綱議題,常流於意識型態評論,筆者通讀教育部公布歷史課綱後,想就個人多年從事歷史教學的經驗,談課綱的三點問題,提供諮詢小組做整體考量。
首先,課綱內有關「核心能力」與「教材綱要」,其內容具有概念矛盾性落實衝突性。
「核心能力」希望學生具備「表達時序」、「理解歷史」、「解釋歷史」與「運用史料」的能力,這四點都指向「歷史思維」的涵養。
「教材綱要」表示「單元」、「主題」與「重點」,必須含括在教科書中,再提供內容詳盡的「說明」欄,該欄位相當程度規範或限制歷史思維,變成具體內容的「歷史敘事」,使得其超越「課程綱要」的意義,轉回具有「課程標準」的性質,偏離教育改革希望具體實踐「課程鬆綁」的本意。
再者,一○三課綱「教材編選」只意識到要「略古詳今」,反映當今重要的「研究成果」,讓教師藉由教師手冊的補充資料與相關文獻,標舉出明確的套裝知識,卻沒有給學生藉由思考歷史問題,建構歷史知識的過程與機會。
著重「歷史思維」,「教材編選」應交給師生蒐集史料,完成由衷認同的「史識」,並將「略古詳今」轉為「鑒古知今」,師生藉由討論尋覓共識,回歸歷史鑒往知來功能。
當歷史由背誦與記憶,轉型成討論與思考,就能引發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一○三課綱「教學方法」強調教學除講述外,宜營造啟發性教學環境,教師不應侷限於教科書,應運用視聽媒體與網路資訊,「教學資源」要多利用各種視聽設備,因應學生普遍沒有習慣購買與閱讀課本外的書籍。
使用視聽設備從事歷史教學,遠不如「實地踏查」來得更有「歷史臨場感」,課綱中應該列明,每學期須帶學生實地踏查的時數,讓歷史課有體驗教學。
希望教育中立,不再讓政治意識左右歷史教學,討論的重點不應再侷限於歷史的「政治正確性」。
應細思索歷史課綱的制訂,是否基於專業,有否該有的教育內涵,化繁為簡,發揮提綱挈領的效益,裨益課本編纂得更活潑自由,讓「一綱多本」更能反映歷史教學的多樣化特色。
筆者樂見教育部藉由專家組成諮詢小組,徹底解決一○三課綱引發的爭議,從真正能引發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的教學法出發,療癒歷史教育長年的宿疾。
文/陳復(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