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國王生了病。
他說:「誰能治癒我,我願送他一半的王國。」
國內的明智之士都聚在一起,商討醫治國王的方法,但沒人想得出。只有一個人說,他認為有個辦法可以治好國王的病。圖/61Chi
《人依靠什麼而活──托爾斯泰短篇哲理故事》,木馬文化出版
文/托爾斯泰 譯/王敏雯
有個國王生了病。
他說:「誰能治癒我,我願送他一半的王國。」
國內的明智之士都聚在一起,商討醫治國王的方法,但沒人想得出。只有一個人說,他認為有個辦法可以治好國王的病。
「如果你能找到一個快樂的人,拿來他的襯衫,給國王穿上,就能治好國王的病。」
於是國王派幾名密使四處查訪誰是快樂的人。他們把整個王國都走遍了,卻找不到一個快樂的人。沒人對自己的人生完全滿意:有錢的人可能在害病;身體健康的人卻很窮;倘若有人富裕又健康,家裡就有個惡老婆,或難以管教的小孩。總之不管是誰,都能找到事情抱怨。
最後某個深夜,國王的兒子經過一間小茅屋,聽到有人說:「現在,讚美神,工作我已做完,食物也已享用,我可以躺下睡覺了。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國王的兒子喜出望外,下令取走這人的襯衫,帶給國王,這男人要多少錢都可以賞給他。
於是密使走進屋子,想脫下這男人的襯衫──但這個快樂的男人實在太窮,窮到身上竟然連件襯衫也沒有。
(摘自《人依靠什麼而活──托爾斯泰短篇哲理故事》,木馬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
(Leo Tolstoy,1828-1910)
公認為最偉大的俄國文學家,《西方正典》作者哈洛.卜倫甚至稱之為「從文藝復興以來,唯一能挑戰荷馬、但丁與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曾參加克里米亞戰爭,戰後漫遊法、德等國,返鄉後興辦學校,提倡無抵抗主義及人道主義。創作甚豐,皆真實反映俄國社會生活,除著名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外,另有自傳體小說《童年.少年.青年》和數十篇中短篇小說,以及劇本、書信、日記、論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