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交通部遲未對蘇花高環境差異分析審查補件,讓蘇花高的興建充滿「行政院介入」的想像空間,引發包括林懷民、龍應台、嚴長壽等政商文教名人的大聲疾呼,呼籲別破壞花東的好山好水。事實上,政府止謗定爭的良方妙策在回歸專業評估、訴諸公共論壇。
雖然蘇花高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在五年前審查通過,但因爭議不斷,逾法定期限三年仍未動工,足見該工程動見觀瞻、影響深遠,「弊多於利」的反彈力道讓當局不敢躁進。國工局依法行事,本該於去年底另提「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至今卻仍未見聲響,不免予人無限「遐想」,甚且合理懷疑:難道交通部「理不直、氣不壯」?如今,即便能提出報告亦未必能服人,站在台灣永續發展的立場,筆者建議:
一、舉辦公聽會甚至是辯論會,讓正反雙方陳述論點,接受輿情的公評與檢視。
二、拿開「行政黑手」,讓環評委員充分就花東特色,仔細思量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間的輕重緩急,讓數字定奪;倘使興建「利多於弊」,拿證據服人,進一步援引國內外成功經驗,明白公布配套!
封閉適足藏垢,公開方能釋疑!蘇花高考量面繁複,影響面深遠,尤須「開大門、走大路」,避免淪為政治的棋子。畢竟建設可以重來,但生態的破壞卻不易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