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瑜
為什麼有的人比較脆弱,碰到一點挫折就垂頭喪氣,彷彿世界末日?為什麼有的人比較堅強,碰到困難也會奮力向前,毫無所懼?
除了先天氣質或家庭養育過程的影響,我覺得另一種可能是──端看一個人迎向「恐懼」的接受度有多少高?
接受自己的恐懼,釐清自己的恐懼,改變自己的恐懼,那麼,「恐懼」反而會變成我們成長中最要好的朋友。
《名畫的控訴》這部電影中,女主角瑪麗亞(海倫米蘭飾)受困於奧地利政府絕不放手名畫的威脅,在憤怒和恐懼的淚水中幾度想放棄,但回憶童年時,姑姑艾蒂兒(就是畫中女主角)曾經告訴過她:「你唯一的敵人是恐懼。」她又振作起來。因為只要說服自己,戰勝自己的脆弱,那,還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最後,瑪麗亞在律師的協助下,不但取回了名畫,還把二次大戰時,被侵占的家產一一取回。
可以說,瑪麗亞看清楚自己的恐懼所在(害怕回到故鄉,害怕面對過往的記憶,害怕沒完沒了的官司纏身),同時,接受自己所面臨的恐懼是合理的、正常的;因此,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走向司法程序。
行動能治癒恐懼
有個女孩,因為在學校人際關係不好,回到家裡,向爸爸哭訴,爸爸是個廚師,也不知道可以用什麼話語來激勵女兒,於是,要女兒跟到廚房,然後在三個瓦斯爐台上同時煮三鍋水,等水滾開後,A鍋放入胡蘿蔔;B鍋放入雞蛋;C鍋放入一包粉狀咖啡豆。
十多分鐘後,爸爸夾出胡蘿蔔說:「女兒,妳希望自己是硬著來,軟著離開?還是……」
接著,爸爸夾出雞蛋,問:「軟著進去,硬著出來?或是──像咖啡粉,完全融在水裡?」
聽到這裡,女兒擦乾淚水,告訴爸爸:「我知道了,我要學習和同學好好相處。」
可以說,接受自己的恐懼,反而容易看清盲點,跨越而出,像瑪麗亞那樣、像小女孩那樣,看懂下一步該怎麼做,恐懼自然就會降低它的威力。
掙脫別人的恐懼
學玲在一家貿易公司待了將近十年,這些年來,她從工作的生疏,進展到熟練,再到無趣,她很清楚目前的工作對她而言,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她恐懼自己安於現狀,再慢就更動不了。
當學玲在家裡發出「想換個有挑戰性工作」的訊息時,老爸、老媽群起而攻之,他們的說法是:「現在有多少人找不到工作,妳怎麼還這麼不知好歹。」「女孩子安安穩穩上班就好,不要想太多。」
學玲來找我,她說:「擔心自己一輩子就只能做一成不變的業務助理,很渴望跳脫,喜歡挑戰,可是沒想到,家人竟然會百般阻撓我。」
「因為他們想要保護妳,卻不了解妳,因而把一些不合時代的影子信念拋給妳。」我分析給學玲聽,建議她不要掉入長輩恐懼的漩渦裡,而是要弄清楚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
「妳的下一步計畫是……」我問學玲。
「我會請教業務部主管,是否有轉做業務員的機會,如果沒有,我就離職,另謀他就,再慢就來不及了!」
說得有道理,當學玲懂得把「恐懼」當成好朋友,看到「恐懼」所發出的訊息,從中找到下一步該怎麼做的契機和決定,那麼,很快就能脫離載浮載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