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汝娟台北報導】七月到九月是台灣颱風熱季,今年適逢中等強度聖嬰現象持續作用,學界認為有利於颱風發展,除本月初襲台的蘇迪勒颱風,短短二十四小時從輕颱成為強颱。台師大昨發表研究指出,聖嬰發展時有較平常年更為強勁颱風,但研究發現卻沒有明顯不同。
台師大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副教授鄭志文與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主任林依依組成跨國研究團隊,分析近五十年颱風資料發現,進一步解開聖嬰年期間颱風強度演化之謎。
過去研究顯示,聖嬰年時赤道吹東風,造成海洋的「暖池」東移到中太平洋以東時,西太平洋颱風生成位置偏東發展,偏暖海水有利颱風發展,加上颱風生成地點距離陸地較遠,照理而言出現較平常年更為強勁的颱風,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聖嬰年期間颱風卻沒有特別顯著增強趨勢。
鄭志文指出,雖聖嬰發展時偏暖海水有利颱風發展,但西太平洋次層的冷海水會往上浮,只有表面的水溫較高,表層以下的海水溫度反而變低,因此整體海水溫度並未提高太多,也就是水底下的海水結構不利於颱風發展,可以幫忙「踩煞車」,故颱風才沒有預期高。
而近期侵台的蘇迪勒颱風強度沒有預期強,也正是負向機制而減弱強度,否則恐對台灣造成更大危害。鄭志文說,如果少了這項踩煞車的「負向回饋」機制影響,聖嬰年期間的颱風恐將增強為平常年的百分之一百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