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兆謙
現任阮劇團團長藝術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國立嘉義高中。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台灣南北間的城鄉差距,促使身為嘉義人的汪兆謙,把台北看見的藝文活動,帶進文化資源相對缺少的嘉義,於是一群在台北學戲劇的嘉義人創立「阮劇團」,決定回家貢獻一己之力,他們給自己的使命,便是「透過戲劇,努力將美好的一切,用更加親近的形式傳遞給大眾」。
「阮劇團」創立於二○○三年,成員皆生長在極具庶民生命力的生活環境中,像是嘉義的工地、養雞場、眷村、鄉野等。汪兆謙表示,十三年前,這群就讀北藝大的同學曾感慨,看場藝文表演,在台北,有公車、捷運可搭,十分便利;在嘉義,則得搭火車到台中,讓這群深愛家鄉的年輕人決定返鄉,深耕地方的文化藝術。
東西方經典
改編台語
回嘉義創「阮劇團」已十三年,每年都會推出代表性公演,以東西方經典題材改編成台語劇,汪兆謙說:「戲劇常演出西方經典劇,對庶民來說是有距離的表演,阮劇團努力將這些經典改編成台語劇,套入台灣風土民情,引起庶民的興趣和共鳴。」
汪兆謙進入戲劇工作純粹是「誤打誤撞」。高中時接觸到戲劇,他的思想和人生觀茅塞頓開,在繁忙課業中發現自己的生活都在為考試而讀書,內心壓抑。直到接觸戲劇課才重拾好奇心,同時發現團隊合作當中人與人相繫的情感,因做出美好的事而覺得快樂。他認為,人生最大的轉變就是讀嘉義高中時,學校獲選為文建會「劇場青少年推廣計畫」的種子學校,要推展劇場概念至各縣市。汪兆謙加入戲劇工作,要了解一齣戲,先要揣摩人的個性和特性,他認為,研究周遭人是重要課題,可以從學習過程中省人自省。
培養青少年
半年課程
成立阮劇團後,汪兆謙決定持續推廣青少年戲劇工作,成立專屬於青少年藝術教育扎根與視野開拓的「草草戲劇節」,在呂毅新老師帶引下,每次進行半年訓練課程,結業時青少年需要交一齣完整售票演出。這種教學方法,讓青少年藉戲劇認識自己。
「阮劇團」十多年來已走遍嘉義偏遠地區,讓藝文表演深入更多角落的「偏鄉演出計畫」。汪兆謙指出,紙風車319和368走遍偏鄉打動了他,因而決定阮劇團要做小紙風車。嘉義有一七○所中小學,就有七十所被政府指定為特偏的小學,阮劇團的「偏鄉演出計畫」進入這些學校的教室,近距離表演給小朋友看,讓小朋友在肢體互動中發揮想像力。
已打開知名度的「阮劇團」,當然會有更遠大的計畫,汪兆謙說,他們想學法國亞維儂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每年邀請台北或其他縣市很棒的團隊到嘉義演出,未來將開發戲劇的多元性,讓鄉土的力量變更紮實。
汪兆謙
現任阮劇團團長藝術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國立嘉義高中。
大學時期返鄉創立阮劇團,於嘉義地區進行戲劇創作與教學推廣工作,以「移植西方經典,融合台灣庶民元素」、「提供在地青年成長、拓擴視野」為創作宗旨,推出多齣劇場創作,開辦青少年戲劇《草草戲劇節》,每年春天於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上演。近年開辦《偏鄉演出計畫》,組成服務隊下鄉,演戲給偏鄉小學的學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