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全球首創的「線上蒐藏庫」今天啟用,透過網路攝影機二十四小時免費上線,觀察上百萬件珍貴標本,偏鄉學校預約,還可安排研究人員「真人線上導覽」,變成偏鄉自然科的翻轉教材。
「哇,烏龜就在我的電腦裡!」館方昨天上午同步連線台北市南湖國小、台中市四張犁國小,老師引導學童觀察綠蠵龜、長尾南蜥、赤背松柏根等爬蟲生物,科博館生物學組主任黃文山同步線上解說。
黃文山指出,「綠蠵龜」小時候吃葷,例如螃蟹、水母,長大吃素,以綠藻為食,吃素沒有辦法攝取維生素D,是唯一會曬太陽的海龜,目前已逼近絕種。母龜都在夜裡上岸生蛋,挖洞先花一點五小時,十五分鐘可生一百顆蛋,埋起來再花一點五小時。
在蘭嶼,綠蠵龜的天敵是「赤背松柏根蛇」,牠吃蛋的方法獨特,利用尖銳的上牙固定蛋,以鋒利的下頜齒割破蛋殼,直接將頭伸入蛋內吸飲蛋黃而不吃蛋白。生動的解說,讓眼前的標本頓時「活」起來,令人印象深刻。
線上蒐藏庫首先推出「十二種蘭嶼的爬蟲類」,展示綠蠵龜、長尾南蜥、赤背松柏根等爬蟲生物,現場共架設七部攝影機,包括一個魚眼鏡頭、三個俯視鏡頭、一個仰視鏡頭以及兩個顯微鏡,透過線上操控就能觀看標本。
科博館長孫維新指出,科博館有一百二十五萬件標本,其中以動物最多,占了五分之四,其餘是植物、地質、人類學,多數由研究人員採集或接受捐贈,偶爾也有海關查獲的走私品,或與其他博物館交換而來,歷經三十年蒐藏。
其中的昆蟲蒐藏庫,一盒一盒的標本箱,珍藏著蝴蝶、甲蟲、蚊子標本,不到半公分大的蚊子,肢體紮著微針,活靈活現的讓人驚嘆。
製作蚊子標本不容易,至少要花半個月,經過「清洗、烘乾、冷凍」流程。必須完整捕捉。
首先放入冰箱冷藏,每一隻蚊子要先「洗澡」軟化身體,再展翅、展足以珠針固定,再放入攝氏四十五度的烘箱脫水一周,再放入攝氏零下四十度超低溫冷凍除蟲一周,經過「三溫暖」流程才能進入蒐藏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