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今年各地的燈會,光是花燈的費用就近六百多萬元,這還不包括周遭攤販用電。
在民俗節慶舉辦花大筆經費活動,雖無可厚非,但必須考量經費是否花得有價值。首先,歷年來各地主燈在活動結束後,大都遭廢棄、拆解,只有少數由遊樂園、私人機構「認養」,因此不如製作「環保花燈」,以寶特瓶、垃圾袋、鐵鋁罐等材質來製作,雖然外觀不亮麗,但可以節約費用,中央、地方政府也能表現對環保的重視。
其次,元宵節的意義除了歷史外,更重要的是要延續民間特色,因此,製作花燈應符合當地的文化指標,而不是一味砸大錢、爭鋒頭,像今年各縣市主燈幾乎都以「豬」為主軸,這當然是因今年生肖為豬,但站在文化角度來看,「豬」和台北市有何關係
?看到「豬」,會想到台北市嗎?
如果燈會能以「環保、文化」為訴求的話,不僅能讓台灣人更有環保概念,也可讓文化留傳,如此元宵節才有意義。
林彥佑(高雄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