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吃素到了宋代,不論是質或量,均進一步提升,其量固然可觀,其質更是佳美,令人目為之眩。南宋尤為鼎盛,不禁拍案叫絕。謂之今古奇觀,絕對恰如其分。
首先要談談的,就是講究菜名,注重「色香味形」。其中最著名的,乃林洪的《山家清供》,記有當時大量的素饌。例如以葷為名的「假煎肉」、「素蒸鵝」、「玉灌肺」等。後者製作偏難,比較像是點心。其做法為:「真粉、油餅、芝麻、松子、核桃去皮,加蒔蘿(一名土茴香,既能調味,亦可入藥,有健脾開胃之功)少許,白糖、紅麴少許,為末,拌和,入甑(如同今日蒸鍋),切作肺樣塊子,用辣汁供」,由於後宮喜食,名「御愛玉灌肺」。
書中也有名稱特雅的,如「傍林鮮」、「碧澗羹」、「藍田玉」等。前者指筍,後者則是瓠瓜。而出自杜甫詩句「青芹碧澗羹」的這道菜,是用芹菜製成。其食法有兩種,一是做成醃菜,二是燒成羹湯。且不管是哪一種,重在保持原味。林洪喜歡啜湯,故偏愛第二樣,表示「既清且馨」,深符文人雅趣。依我個人拙見,既然其名為羹,自以後者為宜。
此外,北宋陶穀《清異錄》一書所記的素菜名,亦極為可觀。比方說:「居士李巍,求道雪竇山(在今浙江奉化西)中,畦蔬自供。又問巍曰:『日進何味?』答曰:『以練鶴一羹,醉貓三餅。』」
此名甚為有趣,原來「練鶴羹」是菜羹名,其意為常食此羹,能練得身似鶴形;而「醉貓三餅」,是指用蒔蘿、薄餅所製成的糕餅。由於貓一吃到薄荷就形同醉狀,於是稱「醉貓餅」,真的很有意思。
另,史稱強記嗜學,博通經史的陶穀,自號「金鑾否人」。從其自取的號,即知個性詼諧,喜愛綽號別名,經常別出心裁。他管茄子叫「崑崙紫瓜」、韭菜為「一束金」、石髮為「金毛菜」。且把「蔞蒿、萊菔、菠薐」三者,合稱「三無比」。
至於素點專賣店,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當時杭州市肆所賣者,有「豐糖糕、乳糕、栗糕、鏡面糕、重陽糕、棗糕、乳餅、麩筍絲、假肉饅頭、裹蒸饅頭、菠菜果子饅頭、七寶酸餡、薑糖、辣餡糖餡饅頭、活糖沙餡諸色春繭、仙桃龜兒、包子、點子、諸色油炸素夾兒、油酥餅兒、筍絲麩兒、果子、韵果、七寶包兒等點心」,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望之食指大動,自然不在話下。
總而言之,經濟造就了文明,才有了美味可享。宋代國力不振,飽受外族欺凌,但以市面繁榮,加上各族交流,食樣因而翻新,成為中菜一絕。素食不落葷後,獨立自成一派,影響至今不衰,其全面及紮實,不可不謂深遠。(美食作家朱振藩專欄隔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