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廣才
「凡不是就著淚水吃過麵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人。」這是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言。是的,歌德少年時為愛而流的淚水,讓他初嘗人生之味,成就了不朽的名作。一七七二年的春天剛過,從萊比錫大學修完法律的歌德,從法蘭克福到威茨拉爾的法院工作。二十三歲的他認識了十九歲的夏綠蒂,彷彿向日葵迎向太陽,夏綠蒂的青春、美貌、純真深深吸引著他。偏偏夏綠蒂當時已有婚約,而且是他朋友凱特士南的未婚妻,愛情的衝動壓抑不住。當凱特士南不在時,歌德找到機會向夏綠蒂告白。夏綠蒂當然被年輕又有才華的歌德吸引,她想鍾情於他,又不能割捨原來的未婚夫,矛盾又徬徨。
終於,夏綠蒂向歌德傾訴自己的苦惱,而涉世未深的她竟也把歌德的求愛告訴了未婚夫。這下,忠誠與欲望、友情與愛情,在歌德的心頭全糾結成一團。他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況下,回到法蘭克福。
沒想到,他剛到家,便聽到夏綠蒂已在同年的五月十七日,與凱特士南成婚。歌德在心碎時,又收到他最好的朋友耶路薩林,為情自殺的消息。他的心如同粉末,被狂風吹散,只剩一個無心的軀殼。
他在絕望的谷底,升起自殺念頭。他帶了一柄鋒利的短劍在身邊,等待淒美的時刻,結束這痛苦一切。
愛情的痛苦切割了他的靈魂,同時也削尖了他的筆,讓他畫開另一個出口,他決定要寫出腦中的糾纏…… 他只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把自己與好朋友的經歷交織起來,寫成了《少年維特的煩惱》。
這本薄薄的小書,一出版就造成轟動。不只書暢銷,還掀起一股「維特風潮」。少年男兒都按著小說裡維特的形象來裝扮,藍上衣、黃背心、馬褲、馬靴。少女們都嫌惡平庸的婚姻,嚮往絕美的愛情。更不斷傳出有人模仿「維特」,拒絕與現實妥協而自殺!連當時叱吒風雲的拿破崙,都讀了七遍《少年維特的煩惱》,遠征埃及時,還把這本書帶在身邊。歌德因此一書成名,得到威瑪公爵的賞識,才三十歲就當上大臣,受封貴族。歌德活了八十二歲,一生榮華、創作無數。他另一本代表名作就是《浮士德》,這本書與《少年維特的煩惱》恰恰相反,是花了六十年的心血才完成的作品。
難怪歌德說:「痛苦留給你的一切,請細加品味!苦難一經過去,苦難就變為甘美。」還有:「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以及整個命運的,只是一瞬之間!」
(作者為格林文化出版社發行人、本文摘自《今天:366天,每天打開一道門》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