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百語21 認錯,要有勇氣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2015.07.14 語音朗讀 271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台北道場外觀 圖/佛光山提供 朝山會館 圖/佛光山提供 1955年,宜蘭念佛會興建完成。大師以袈裟造形設計外觀,成為台灣第一座講堂。 圖/佛光山提供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拜會大師。2011.6.22 圖/佛光山提供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本文作於一九九九年(民國八十八年)七月 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生性固執的男子駕著馬車,往北方行去,途中遇到多年的老友。 朋友問他:「你要往那裡去?」 這位男子回答:「我要去楚國。」 朋友一臉狐疑地問道:「楚國是在南方,你往北方走,是背道而馳啊!」 男子辯駁:「沒關係!我的馬非常優秀。」 朋友無法理解,又問:「即使是一匹良駒,日行千里,但方向錯誤,還是沒有辦法到達目的地啊!」 男子還是非常不以為然地說道:「你不用費心了!我有足夠的旅費。」 朋友說:「你就是有再多的旅費,但路的方向畢竟是不對的,你怎麼能到得了楚國呢?」 朋友雖然再三告誡他,這位男子仍然堅持己見,說道:「不打緊!我還有一個善於馭馬的好車夫。」 總之,任憑朋友如何分析解說,男子依舊執著自己的理由,「死不認錯」。這就是人的愚痴,人的執著! 接納建議 工程建設順利 我們不要以為這只是一則故事罷了,其實,類似的事情也經常發生在現代的社會。我曾經看過一個慈愛的母親因為女兒即將到寒冷的山區旅行,怕她凍著,所以就和女兒說:「乖寶貝啊!妳去的地方很冷,不要只顧到漂亮,要多帶一點衣服去啊!」 女兒回答:「不必了,冷的時候隨便到什麼地方都可以買到一件毛衣。」 母親不放心,說道:「寒帶偏遠的地方,通常很難找得到一家店面。」 女兒還是說:「沒關係,我可以找一個人家商借一件。」 母親說:「越冷的地方,人煙越稀少,妳到那裡去商借呢?」 女兒說:「萬一真的冷得沒辦法了,我馬上回來,不就得了嗎?」 無論母親如何地叮嚀囑咐,殷殷勸誘,做女兒的就是不肯多帶一點衣服預備。 「死不認錯」就是一般人的通病。 所以,「認錯,要有勇氣」,我一生都將這句話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一九七一年,我想將朝山會館的建築列為佛光山第一期工程。因為我認為:現代佛教應該和社會大眾結合為一體,能夠提供好的食宿,才能讓信徒安心歡喜地朝山拜佛,所以建議設立一座美輪美奐的朝山會館,不料很少信徒支援這項建設,眼看工程無法進行。有一天,慈惠法師對我說:「台灣的信徒根本不懂什麼叫做『朝山會館』,他們只希望有殿堂可以拜佛,師父應該先建大雄寶殿才對。」我一聽,覺得她的話非常合理,於是立刻修正,因此佛光山後來的建設一直非常地順利。假如當初我只憑理想,沒有「認錯的勇氣」,又何能有後來的方便呢? 願受教誨 自然進步快速 我提倡僧團的民主,效法佛陀時代的三番羯磨。每次在佛光山開會的時候,難免有一些徒眾的意見與我不同,但只要合理,我立刻自己修正,所以我自許是一個「從善如流」的人,很怕徒眾認為師父也是一個「死不認錯」的人,久而久之,上焉者不敢違抗,只會唯唯諾諾,沒有深思遠慮;下焉者遵循效法,只知指責別人,不能檢討自己。這樣一來,佛光山那裡能突破創新,為眾謀福呢? 以我多年來授徒的經驗,凡是能夠接受教誨,「勇於認錯」的人,大多進步得快;凡事覺得自己全部有理,「死不認錯」的人,大多在原地踏步。像我常勸一些徒眾既然不長於讀書,就要及早學習其他技術,但他們卻執著己見,不肯「認錯」,結果花了許多年的時間鑽研學問,才發現走錯了路,後悔莫及。另有一些徒眾做事不能顧全大局,懶惰又不和眾,經過一再訓誡,還「死不認錯」,到頭來沒有一個單位肯要他做事。還有一些徒眾溜單以後,雖然知道自己錯了,卻沒有勇氣向大眾「認錯」,只得流浪在外。我雖有心寬容接納,基於宗門法規,也只有徒呼奈何! 因此,人一生際遇的平順安危,其實和自己能否「認錯」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甚至古往今來,無論一個國家或一個團體,主事者乃至組成的分子,能夠「認錯」與否,往往就是成敗得失的關鍵所在。像項羽之所以在楚漢之爭中飲恨敗北,就是因為他剛愎自用,所以眾叛親離,最後自刎於烏江,臨終前還死不認錯,喊著:「天亡我也!天亡我也!」三國名將周瑜,因為心胸狹窄,妒賢嫉能,錯失聯蜀滅魏的機會,卻不知反省,反而感嘆:「既生瑜,何生亮?」終致英年早逝。反觀劉邦和曹操,一個原本籍籍無名,一個被世人稱為奸雄,卻因為能聽從諫言,改正過失,而成就霸業。 勇於改正 不失發展契機 曾經做過中華民國經濟部長的尹仲容先生,在一九五○年間擔任外貿會主任委員時,曾頒布「中藥限區採購辦法」,三天後,發現資訊判斷錯誤,立即取消前令,並且集合媒體,公開向大眾「認錯」道歉,當時有記者問他:「你這不是朝令夕改嗎?」他率真地回答:「知道錯了還不改正,這還了得?」由於尹先生實事求是,及時改正的風範,在當時引領台灣經濟快速發展,至今仍為許多人懷念不已。 最近報載,經營亞都飯店成績卓著,獲得中外一致好評的嚴長壽先生,被聘請到台北圓山飯店擔任總經理時,原本意氣風發,很想有一番作為,但不久之後就遞上辭呈,因為工作人員無法改掉威權時代的習氣,「死不認錯」,配合困難,嚴先生眼見無法改進,只得拂袖而去。 凡此都說明了:「認錯要有勇氣。」能夠「勇於認錯」,才不會失去發展的契機。 記得三十年前,因為台北到佛光山路途遙遠,北部的信徒紛紛請求佛光山在台北設立道場,好讓他們可以常常聽經禮佛。我也很想滿足大家的需要,所以四處打聽,看看有沒有適合的場地。最初我們看中民權東路行天宮對面的一塊土地,透過一位經紀人接洽,雖然一坪的價錢不及市價的三分之一,但佛光山還是負擔不起,結果失去了這次的機會。後來,那塊土地上面起了一座大廈,每次坐車經過時,我的心裡都會生起一陣惋惜,總覺得對信徒虔誠的心意抱愧無比,因而發願有一天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必定要在台北建一座空間寬敞的現代化道場。後來,信徒聽說此事,有感於我為了不能給大家一處好地方拜佛而「認錯」、難過,便發起大家協助出資。一九九四年,終於買下信義區一棟大樓中的幾個樓層,集台北道場、中華佛光會總會、佛光緣美術館、佛光緣滴水坊❶於一處,實現我多年來對於現代佛教建築的四個理想:傳統與現代結合、僧眾與信眾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 認錯美德 贏得尊重幫忙 一九九二年夏季,因為耐特颱風來襲,山洪暴發,雨水成災,造成台灣南部地區一片汪洋澤國,佛光山東山的砂石也流失不少。當時我人在國外,聞後匆匆趕回,看到坍方流失的土石及滿目瘡痍的坡地,真是一陣傷感,但我沒有責怪主事的職事照顧不周,防範不嚴,反而召集寺眾,對大家說道:「這次意外事件怪我當初沒有用心把擋土牆做好,讓常住遭受損失。」徒眾們聽了之後,都異口同聲地回答:「這不是擋土牆做得不夠穩固,而是我們沒有隨時清理水道。」 我們師徒互相認錯,於是大家同心協力,奮力搶救,甚至邀請第八軍團研究大地工程的工兵營上山協助,很快地,東山又恢復以往的寧靜美好。從這件事,我深深感到:一個人要肯「認錯」,才有人樂意幫忙。因此,所謂的「廣結善緣」,不光是噓寒問暖,解衣推食就夠了,還應該在有「錯誤」的時候,能夠做到「嚴以責己,寬以待人」。 中國古時凡有災禍,皇帝就下詔罪己,以求撫平人心,在今天民主時代的西方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像去年(一九九八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因為緋聞案而鬧得滿城風雨,舉世皆知。剛開始時,柯林頓不肯認錯,對大法官做不實的證辭,結果引起民眾反感,險遭國會議員彈劾。所幸他後來勇敢地出來,公開向全美國的人民道歉,終於獲得民意支持,而穩住總統的寶座。可見一個人唯有「勇於認錯」,才能獲得大家的諒解,才有機會重新做人。 久遠以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在臨終時,猶念念不忘欠了鄰人一隻雞無法償還,直至今日,沒有人批評蘇格拉底的貧窮,反而稱道他是一位坦然率真的哲人;三世紀前統一全印度的阿育王向小沙彌賠罪,自古以來,沒有人恥笑阿育王以九五之尊禮拜道歉,反而同聲讚美他「勇於認錯」的美德。所以,「認錯」不但不會失去自己的身分,反而能贏得更多的尊重。只可惜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奧妙,行事強橫,不肯低頭,最後自己成了最大的輸家。 不願助成 損人又不利己 記得三十多年前,雷音寺首度重建時,一再商請門口的民房讓售搬遷,以便道場的整體規畫,雖經多次提出優惠的方案,屋主卻始終執著己見,不肯利益別人。後來信徒因共修時進出不便,也多次好言勸告,對方還是依然故我,不肯讓步,給人方便,結果招引眾怒,真是損人又不利己。 佛光山開山不久,請了附近一位鄉民為我們做一些雜工。我曾給了他一些錢,請他買些果樹的幼苗種在寺周,沒想到他買好之後,種在自己的地上,而且暗中修築水道,將寺院用水引到他的田園灌溉,還向人誇耀他的土地是黃金之地,猶如黃金一般寶貴,我心裡不禁想到:你的果樹黃金,都是因為佛光山而有,這有什麼值得引以為榮? 後來,我為了建大雄寶殿,向他情商購地,他的土地一日三漲,我問他:「你的名字叫做『祝成』,為什麼沒有『助成』的習慣呢?」 他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答道:「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打算,我不助成是應該的。」 結果就因為他凡事不助成,引起大家反感,一致決議不再用他,後來聽說連家人都不理睬他,這就是沒有人緣的後果。 明理自覺 助長師徒道情 許多人問我:為什麼所到之處,都能受人歡迎?我自覺一生最大的長處就是能明理,肯「認錯」,因此無論長幼尊卑都喜歡和我在一起。 記得一九四九年,臨別大陸到台灣之際,曾有一位不認識的鄰居想到台灣參加女青年大隊,請我到台灣後,替她查問可行與否。因為我也是匆匆來台,什麼狀況都不了解,後來國共戰爭斷航斷訊,造成她無法來台。雖然當時是因時局變化太快,而非故意推諉拖延,但心中一直感到內疚。四、五十年之後,我特地花了六萬港幣,請她和家人一起到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等地一遊,以表達「認錯」的誠意。看到她和家人遊罷東南亞,滿面春風,笑容可掬的樣子,我也同感歡喜。 有一年,我率團到印度朝聖,途中請購了一尊石佛,拜託團員之一的蔡滄洲居士運回台灣。事後發覺這尊石佛重量達一百公斤,不知蔡居士是如何運到台灣的。想到自己當時只知道請購,卻全然沒有顧及別人搬運的辛苦,心中油然生起一股深深的歉意。後來我不時到他開設在善化的亞洲麵包店買麵包,以彌補自己的無心之過。蔡居士多年來,一師一道,護持佛光山,雖然不是因為我經常買他的麵包,但我能夠「勇於認錯」,相信對於師徒之間道情的維繫應該也有助長之處。至今這尊佛像陳列在佛光山寶藏館內供人觀賞,蔡居士佛國有知,當會原諒我的無知之失。 從小在美國留學長大的覺穆,在德州大學建築系畢業之後,隨我出家,回到台灣,一心想進佛光山叢林學院研讀佛學,因適逢佛光山籌建南華大學,正好需要她的專長,所以要她先到大學籌備處幫忙。只見身軀瘦弱的她,南北奔波不停,時而到嘉義大林的南華大學監督施工進度,時而到宜蘭礁溪的佛光大學了解工程狀況。雖然她表示心甘情願如此,但我還是覺得不忍,所以每次看到她回山,總要多給予一些招呼,也算是一種聊表心意的補償,沒想到她卻更加賣力地工作,如今她已是淨土文教基金會的副執行長。 你對我錯 彼此和睦互敬 出家學道一甲子以來,應事接物,使我悟出了一個做人的道理:「你對我錯,你好我壞,你大我小,你樂我苦。」我不但將這個「四句偈」掛在口邊教育徒眾,而且經常引用一則故事來說明它的道理: 從前有一戶姓張的人家與一戶姓李的人家毗鄰而居。張家經常吵鬧不休,李家卻和睦互敬。 有一天,張先生問李先生:「為什麼你們家到處充滿歡樂,我們家卻天天像個戰場一樣?」 李先生回答說:「因為你們家都是好人,我們家都是壞人。」 張先生不解其意,問道:「此話怎講?」 李先生答道:「譬如,在我們家,如果有人將茶杯打破了,一定有人趕快跑去『認錯』:『是我不好,把杯子放得太靠邊了,害你滿身都弄濕了,有沒有傷到手啊?』打翻的人也會連忙說:『沒事,沒事,是我自己不小心,對不起,讓你嚇著了。』但是,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你們家,打翻的人會說:『是誰這麼沒大腦,把杯子放得這麼靠邊,害我全身都弄濕了?』另外一個人就立刻反駁:『是我放的杯子,怎麼樣?你自己不小心,還要賴到別人身上!』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大家都不肯『認錯』,當然就不會安寧了。」 依空法師的弟弟張進輝居士在普門中學教書,育有兩名天資聰穎,活潑可愛的兒子。有一天,他正為教育孩子的問題而傷腦筋時,聽到我上述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馬上拿回家去應用。在餐桌上,兒子抱怨飯菜不好吃,張居士馬上滿臉愧疚地說道: 「都是爸爸沒有用,爸爸不能賺很多錢,不能提供你們很好的生活。爸爸對不起你們!」 兒子們聽到爸爸「認錯」,反而覺得又感動,又赧然,兩個人一致說道:「爸爸最偉大,我們要好好念書,將來用最好的東西來孝順爸爸。」 可見「認錯」沒有大小之分,只在於我們是否具有「勇氣」;而能夠真誠「認錯」的人,才能夠處處祥和,一片歡喜。 身教領眾 激勵精進道業 佛教十分注重「認錯」的修持,除了有各種懺悔法門之外,叢林道場選任住持當家,也以是否有供養大眾,「勇於認錯」的美德作為標準之一,因為有「認錯勇氣」的人才能夠以身教領眾、教眾、服眾、和眾。像晉朝的法遇禪師,是江陵長沙寺的住持,有一天收到師父道安大師寄來的荊杖,立即領悟:這是師父在訓誡他不久前對一名沙彌喝酒只略施處罰而沒有遷單的過失。於是立即鳴鐘集眾,向荊杖燒香致意,表示敬領師訓之後,便伏在地上,命維那師杖笞三下,並且垂淚自責,此後僧俗二眾更加精進道業。禪門語錄中更是充滿師徒之間以喝罵論道的公案,不但徒弟在錯誤時,能夠勇於認罪,即使老師不對,也有俯首道歉的雅量。正因為如此,禪宗能以活潑伶俐的道風流傳久遠。 所謂「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不怕犯錯,就怕沒有「認錯的勇氣」。在今天開放的時代裡,常看到坊間書籍及知名人士都在鼓勵大家「前進,要有勇氣」、「表達,要有勇氣」,我常想:是否更應該提倡「認錯,要有勇氣」的精神?因為唯有父母與子女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老闆與伙計之間、長官與屬下之間都能具有「勇於認錯」的美德,我們的國家才能更進步發展,我們的社會才會更溫馨祥和。 【注釋】 ❶ 「滴水坊」之名,取自「滴水之恩,湧泉以報」之意。今全球佛光山道場皆設有滴水坊,以方便信眾使用。 前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20 要知道慚愧與苦惱 下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22 學佛要學吃虧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5【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往事百語100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知苦增福歌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 作者其他文章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往事百語96 不要將歉疚帶到棺材裡去往事百語95 願心的昇華往事百語93 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