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百語20 要知道慚愧與苦惱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2015.07.13 語音朗讀 338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台灣首座巨蛋──桃園巨蛋體育館落成典禮,大師應邀講演「佛教的財富觀」。1993.9.6 圖/佛光山提供 大師於佛光山西來寺主持「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成立暨第一屆會員會議」記者招待會,《中國時報》駐美特派記者卜大中(右排著紅衣者)出席採訪。1992.5.9 圖/佛光山提供 大師於台北陽明山中山樓主持「八十年度佛光山功德主會」。1991.6.23 圖/佛光山提供 大師與佛光山海外徒眾合影於佛陀紀念館。2011.8.28 圖/佛光山提供 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圖/佛光山提供 本文作於一九九九年(民國八十八年)四月 淨土宗印光大師自稱「常慚愧僧」,我的同學煮雲法師也經常自稱「苦惱僧」。「慚愧與苦惱」確實不可不知,不可不奉行。因此,要知道「慚愧與苦惱」這一句話,也成為我的座右銘。 不但印光大師、煮雲法師一個稱「慚愧」,一個稱「苦惱」,歷代以來,幾乎所有的高僧大德都經常自謙「慚愧」與「苦惱」,今日的青少年學道不易成功,就是因為少了知「慚愧」、知「苦惱」的性格。假如一個人從他懂事的時候開始,就經常「慚愧」對父母的孝順不夠,經常「慚愧」對老師的尊敬不夠,經常「慚愧」對親人的照顧不夠,經常「慚愧」對晚輩的提攜不夠,經常「慚愧」不懂世間上的各種學術,經常「慚愧」對別人的恭敬與溝通不夠,經常「慚愧」沒有能力擔當世間上的各種責任,經常「慚愧」不能幫助世間上多少的苦難眾生,經常「慚愧」自己的思想、信仰不夠清淨,果能如此「慚愧」,就會奮發圖強,有所作為。所以儒家有謂:「知恥近乎勇。」《佛遺教經》也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 光是知道「慚愧」不夠,我們還要知道「苦惱」。我自幼就不善於佛教的歌詠梵唄,自覺非常苦惱;我一生沒有語言天才,學了多次的英文、日文,都不能進入情況,經常感到非常苦惱。此外,我沒有特殊的技能和專長,也覺得非常苦惱,例如:聽到有人向我報告水電的專業設備,我就不知如何是好,聽到有人和我說明財務收支預算的數據,我也不知如何應對。但由於我能效法古德「知道慚愧與苦惱」的美德,發心學習,勤勞向上,不敢稍懈,讓我感受到「慚愧與苦惱」為我的一生增加了無比的力量。 知己不足 激發精進力量 先師志開上人也在我初出家的時候,經常訓示說:「我們要『知道慚愧』,要『知道苦惱』。因為我們這一世系既沒有輝煌的傳承,也沒有往聖先賢的歷史;我和你既沒有受過完整的教育,也沒有過人的智慧;既沒有皇親國戚可以依附,也沒有豪門鉅子的靠山。現在我們的一切,所能靠的只有靠佛法,靠因緣,靠我們『知道慚愧與苦惱』,以『慚愧與苦惱』激發我們奮鬥、精進的力量。」恩師上人的勉勵更增加我對於「慚愧與苦惱」的認知與受用。 回想數十年來我對佛教事業的發心承辦,不都是靠著「慚愧與苦惱」的力量嗎?例如:辦雜誌或印行佛書的時候,遭逢許多困難,幸好我知道自己能力不夠的苦惱,進而到處請益,虛心學習,因此所辦的文化事業均能維持不輟;我更感謝讀者們熱心的護持,由於他們的淨財,使佛法傳播得以發揚廣大,慚愧我何功何德,只不過是一個代辦者而已,既然有人如此看得起我,我就要更加努力,以不斷的突破向前,不斷的進步成績,向他們表示我的禮敬與感謝。所以,每當佛光山的功德主護法會議時,我都用台語向大家說:「歡迎你們『頭家』回來。」 每當有人讚歎我辦的佛教學院、僧伽教育,或者大學、中學的時候,我也感到十分慚愧,因為這都是許多功德主的布施淨財,他們設立各種獎學金,以各種喜捨得來的成就。是他們給我的因緣,讓我有機會服務,所以我要加倍用心,以優良的辦學成果奉獻給我們的「頭家」。 醞釀講稿 以法供養大眾 多年來,我在各個國家的會堂及各大都會的體育館主持佛經講座時,總是萬千聽眾齊聚一堂,其實有誰知道我每次在這種場合的時候,都會膽顫心驚,深怕沒有好的佛法來供養大家,勞煩大家不辭辛苦前來聞法,怎能不「慚愧」?所以在講經的時候,我總是準備醞釀,戮力以赴。 一日復一日,一年又一年,雖然「慚愧與苦惱」的心情形成不斷的煎熬,但也促使我在佛道上永遠精進不懈。有人說我帶動了台灣佛教的發展,甚至將佛法弘揚到全世界。其實,這都是十方大眾帶動了我的發心,「慚愧與苦惱」給予我增上的因緣。 我從幼小到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就有害羞的性格,在人前不敢講話,甚至別人的賞賜也不敢接受,凡有所表現總是畏縮後退。初到台灣不久,約有十多年,我每個月一次又一次地從台北坐火車到高雄講經❶ ,後來因為禁不起每次信徒的迎送,感到「慚愧與苦惱」,受當不起,所以有一段時間不曾前往,但「慚愧與苦惱」有時也鼓動我發心增上;而責任感的驅使,也與「慚愧、苦惱」奮鬥。 雖然我發起「家庭普照」❷,但我平時卻很少到信徒家中走動,為的是不敢承受太多的恭敬供養,甚至於我自己所創建的各別分院,有時前去,也不敢事前告訴大家,惟恐他們費心張羅,特別接待。基於自己發自內心深處的「慚愧與苦惱」,所以一概不敢給予他人太多的麻煩,許多事情我都是自己處理,所以我不但自己學會理髮、洗衣服,也學會縫衣補丁。 慈悲喜捨 無愧為僧之道 這幾年在世界各地,為了弘法,從這一個城市到那一個城市,從這一個都會飛到那一個都會,每次一抵達機場,或者一下火車的時候,就看到信徒們羅列成隊,獻花頂禮,甚至還插旗子,拉布條,邀請樂隊擊鼓奏樂以示歡迎。目睹此景,每次均令我「慚愧、苦惱」,真想鑽一個地洞跳進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只有向海內外佛光山各地別分院的徒眾及信眾宣布:「以後你們如果有十個人以上來接我,我就至少一年不再前來;如果獻花,我就兩年不會前來;如果再有拉歡迎布條,我就三年不來;如果要我到餐館裡吃飯,我就四年不來;如果吃飯的時候,像齋宴一樣,一道一道地吃法,我就五年不到。」因為「慚愧、苦惱」渺小如我,實在承擔不起如此多的濃情厚意,遑論至尊至貴的恭敬供養,個人實在承受不起啊! 君不見前賢先輩們都十分自我珍惜,恐怕折福,所以不敢承受他人過多的好意,甚至喊出「惜福」的口號。的確,銀行裡的存款再多,如果你不愛惜,不但不能繼續進帳,而且還揮金如土,一旦存款用完,將到何處去張羅呢?福報也是如此,趕快培植都來不及了,那裡敢去浪費耗用呢? 記得過去慈航法師一見到人,再心愛的東西也都願意喜捨給對方。他有一次告訴我:「有感於此生的福德因緣不夠,深深覺得『慚愧』,覺得『苦惱』,所以怎麼能錯過廣結善緣的機會呢?」我覺得能做到慈航法師的慈悲,才無愧於為僧之道。 大醒法師也曾對我說過:「《口業集》是我將平日評論佛教界長短的文章結集而成的一本書,回想當初寫作的時候,對寺院人事嚴詞厲語,毫不留情,及至印光大師罵了我一句話『造口業』,才自覺『慚愧與苦惱』,所以就將這本書定名為《口業集》,以表懺悔之意。」祖師大德反求諸己,自承過失的風範於此可見。 所有一切 十方大眾成就 多年來,我不但在教界學習施捨,對於教外也樂於結緣,例如,善牧修女會救援雛妓,我聽說他們對社會的貢獻,也欣然資助;陽光基金會幫忙殘障人士,我也極願奉獻;甚至慈濟功德會及基督教門諾醫院,我都曾做過捐獻;此外,台南、屏東的戒毒所及各地監獄,我也派遣弟子前往輔導、說法,因為總想到為自己「慚愧、苦惱」的人生,結上一些善緣。 在社會上,我們常聽到不少人怨怪國家對自己的刻薄,但不妨想一想:我們對國家又貢獻了什麼呢?有的人怨怪親人,但是請你再想一想;我們對親人又有什麼樣的照顧呢?有的人怨怪朋友,但是最好也先反省自己:我們對朋友又做了些什麼?有的人怨怪兒女,但做父母的有沒有考量到:我們對兒女又盡到什麼長輩的責任呢?假如我們能夠「知道苦惱與慚愧」,念及國家的保護,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親人的關懷、朋友的支持,我們除了「慚愧、苦惱」之外,感恩都尚且不及,那裡敢去怨天尤人呢? 世間上,士、農、工、商供應我們衣食住行;社會上,傳播媒體供給我們訊息新知。一絲一縷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一粥一飯不會從虛空中蹦出來,所有的一切都是仰賴十方大眾的因緣,我們只有用「知慚愧、知苦惱」的心情來接受,以惜福、感恩的行動來報答,唯有如此抱著共享共有的雅量,才是一個有承擔,有情義,受得起,給得起的人生。 謹慎用心 回饋信眾護持 此外,春天盛開的花朵、夏日和煦的薰風、秋天朗淨的明月、冬日溫暖的太陽,讓我們享有多少生活的情趣,我們如果不知道「慚愧與苦惱」,鎮日在人我是非裡面打轉執著,怎能堪受大自然的厚愛呢?橋梁給我們通過,大樹給我們蔭涼,雄偉的高山給我們攀登,遼闊的湖海給我們遨遊……,那一草一木的情義,那一砂一石的貢獻,我們都必須帶著慚愧與感恩、苦惱與惜福的態度來領納承受,否則豈不是連樹木花草、江湖河海都不如嗎? 佛光山之所以能千辛萬苦把佛教帶動到國際化、現代化、人間化、大眾化,首先得感謝萬千的信眾給我的善緣,否則慧淺德薄如我,那裡能得到這許多的善緣美景呢?由於我自己一直抱持慚愧與苦惱的心念,例如每次法會、活動從開始籌畫到進行期間,我總是謹慎地四處查問,擔心來山大眾吃得不好,住得不好,往往為此責備徒眾準備不周;活動結束時,我也帶著一顆感念的心,在佛前祈願祝福,希望大家都能把朝山的法喜和平安帶回家去,和家人共享。 國際佛光會百萬會員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他們有的關懷社會救濟賑災,有的施捨貧苦關懷殘障,有的創校興學慈悲度眾,有的護持弱小照顧孤寡,例如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游象卿多次急難濟助、嚴寬祜獎學助人、曹仲植❸萬輛的輪椅施捨、張姚宏影文教事業的發心、王樹芳在世界各地慈悲喜捨,乃至全佛光會的人等,他們近年來對於巴布新幾內亞的海嘯、哥斯大黎加的風災、宏都拉斯的水患、南非以及孟加拉、拉達克的興學、救災支援及公益活動都不遺餘力,每次發動會員們共同募款,動輒都是數千百萬元的善款。他們的發心喜捨更加使我感到「慚愧與苦惱」。因為我的倡導,他們就響應割肉餵鷹的發心,不但向諸佛菩薩學習,也實踐了佛菩薩的悲願。因此,我除了弘法利生的文教事業以外,更要走向慈善的行列,對他們除了「慚愧感恩大願心」外,我還能說什麼呢? 自我反省 革除執著習氣 我從未學過建築工程及室內設計,但佛光山各道場的建築專家、室內設計師卻經常詢問我的意見,「慚愧、苦惱」的心情油然而生。為了給信眾提供一個良好的學佛環境,我曾經每到一地,總是留心當地的各種建設作為參考,我每接觸一個工程,總是一次又一次地開會向大家學習,現在各地別分院不但能擁有融和古今的特色,佛光山也把佛教和社會做了融和,由此深深感到「慚愧與苦惱」能夠建設未來的世界。 《遠見》雜誌曾說我是「佛教的創意大師」,名記者卜大中則以「佛教的馬丁路德」形容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是如此,但我的確認為:在人生的道路上,自滿是阻礙進步的最大因素,傲慢是破壞道業的最大敵人,根本解決之道,在於培養「慚愧與苦惱」的性格。常聽別人說:「你不了解我。」其實真正最不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己。若非透過徹底地自我反省,不懂得慚愧與苦惱,就不易看清自己的缺點,當然就不能革除染汙執著的習氣。 《彌蘭陀王問經》記載希臘的彌蘭陀王與那先比丘之間論辯的精采對話。有一天,王問比丘:「一個證悟四果的在家居士也要向沒有開悟的出家人禮敬嗎?」那先比丘答道:「應該禮敬,因為出家人嚴持淨戒,具有慚愧心,將來會有證悟佛果的一天。」如同一塊白布有了一些汙點,就十分明顯,但只要馬上洗清,就會恢復潔白;但一塊骯髒不堪的抹布,大家習以為常,想要洗清也不容易。惡習也是如此,唯有趕緊以「慚愧、苦惱」的法水,才能盪滌清淨。九五之尊的彌蘭陀王與那先比丘一番脣槍舌戰之後,終於拜服在三寶座下,因為他在真理之前,不得不「慚愧、苦惱」自己的卑微。 全心全意 處世不打折扣 記得童年的時候,母親指著我說:「你這個八折貨。」這是家鄉罵人的話,意指人的品質不好,如同只能打八折的貨品一樣。母親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直至今日,我仍然時常提醒自己,待人處世不能打折扣,必須全心全意,希望能減少「慚愧與苦惱」的遺憾。 記得初來台灣時,有一天有人告訴我:一位同參道友對我的照顧不周,表示非常不滿,要找我抗議。我知道以後,心中充滿「慚愧與苦惱」,想到數十年患難與共來台,必定自己有得罪他的地方,所以我就注意改進,加倍對他關心友好,結果後來彼此一直如兄弟般往來。 蕭師姑是非常善於烹飪的高手,每次我請她為客人準備宴席時,總是心懷「慚愧」,感念她的辛苦,同時也自覺「苦惱」,因為自己事情忙碌,無法親自掌廚,經常給她帶來辛苦,所以頻頻感謝、讚美;我每次到各別分院巡視時,不先到佛殿拜佛,總是到廚房向義工表示感謝;我每次請學生出坡勞作時,也經常用感謝的語氣,跟大家說:這件事非得要你們幫忙才行……,由於「慚愧」的感謝,「苦惱」的求助,往往能獲得大家更多的幫助。 甚至對於徒眾,我也經常感覺「苦惱」,因為沒有給大家好因好緣,不能讓每位弟子都能發揮潛力,所以感到「慚愧」萬分。在佛光山,我設立良好的福利制度,讓他們在教育、深造、度假、醫療、退休等方面,都能得到最佳的保障。所謂「身安則道隆」,如今看到一千餘位出家弟子們能在道業上精進不懈,是我最安慰的事情。 排難解紛 令其皆大歡喜 同參道友和一些信眾常說我是調和高手,都找我去排難解紛,甚至於兄弟分家、夫妻不和,我都去,其實祕訣無他,只在於我抱持皆大歡喜的想法,並帶著「慚愧與苦惱」的態度,先說好話,多陳己過,對別人多加尊重,因此一些暴戾氣氛的情形,我都能迎刃而解。 多年來的人事歷練使我深深感受到:一個人只要把「慚愧與苦惱」培養成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把「慚愧與苦惱」表現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中,必定能廣結善緣、增長品德。慚愧自己的無知、慚愧自己的無德、慚愧自己的無能、慚愧自己的不足,因而具有苦惱的自謙,益己又益人,何樂而不為呢? 《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遇人即行禮拜,並且說道:「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將來皆當做佛。」由於他累劫以來,心中常懷「慚愧、苦惱」,所以不但擁有「常不輕」的美名,也成就了日後的佛道。世親菩薩本來學習小乘佛法,有一天他無意中接觸到大乘經典,當下慚愧、苦惱過去以小謗大的過失,欲以割舌來懺悔前愆,後來在胞兄無著菩薩的勸導下,寫下許多不朽的大乘論典,裨益了後世無數的眾生。古聖先賢秉持慚愧、苦惱的美德,在弘法利生上兢兢業業,精勤勇猛,吾輩凡夫慧淺德薄,怎能傲慢懈怠,無所用心呢? 如今我年七十又三,懷著「慚愧、苦惱」的心情,期待自己能在菩提道上更加努力,把握快速飛逝的時間,將和平的理念貢獻世界,將佛法歡喜布滿人間,則於願足矣! 【注釋】 ❶大師為高雄佛教堂導師,故1954年佛教堂興建完成後,每隔一、兩個月便會往返宜蘭、高雄一次。因每次信徒都會請樂隊到車站迎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大師改坐夜車,或到台南坐車,但接送的信徒還是一樣熱情。 ❷1954年開始推行。以信徒家中為聚會場所,一般均邀請法師主持並說法,透過座談方式,增進參與者對佛法信仰的理解及解答行持上的疑問。 ❸台灣「生命線」創始人。因大師一句「曹先生不必拜佛,行佛就好。」,從事社會慈善公益活動不遺餘力。 前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19 最高的管理學 下一篇文章 往事百語21 認錯,要有勇氣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4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5【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往事百語100 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知苦增福歌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 作者其他文章往事百語98 為信徒添油香往事百語97 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往事百語96 不要將歉疚帶到棺材裡去往事百語95 願心的昇華往事百語93 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