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約從半年前開始接觸佛光山,對佛光山在弘揚佛教、造福社會、淨化人心的成就印象深刻。同時透過各種管道,對星雲大師坎坷的青少年時光以及篳路藍縷的創業故事,也是略有了解。而《百年佛緣》(我恰好閱讀過的部分)中,大師對「人間佛教」理念的闡述以及對戒律問題的探討,又讓我看到他對待理論問題嚴肅、嚴謹的一面。
而這次閱讀《貧僧有話要說》數篇,除了上述印象以外,卻是對大師自在灑脫的一面有所體會。這自在灑脫大概可以歸結到「貧僧」一詞。我以前沒發覺,原來「貧僧」一詞有這麼深刻的意味。
按照大師在《我還是以「貧僧」為名吧》中的解釋,自稱「貧僧」,是因為雖經手的錢財無數,卻無一是「我」所有,而是大眾所共有。其實僧人所要「貧」的東西,又哪裡僅僅是錢財呢?從大師修行、自學到創業、成就的經歷來看,他不以為「我所有」的,還包括他自己。「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予龍天」,所以才得以在生活的困苦、身體的病痛中安忍精進;不拿往昔的成就和已經樹立的名聲來捆綁和限定自己,才可以勤勉不輟地求知,以及跟三教九流各種類型的人廣結善緣。內心的嫉妒、傲慢、委屈等等,也是因為「有我」、「我有」,隨著做了「貧僧」,這些心態也就煙消雲散了。於是「貧僧」可以出入無礙,既不被苦難磨滅志氣,又不被舒適的境界所束縛,心之所住是「像白雲漂浮自由,像流水婉轉自在」,盡顯禪者本色。而也惟有這樣,才能有最大的力量來成就廣大無邊的事業。大師的「成功學」,大概訣竅是在這裡吧!若是了解「貧」的微妙之處,誰會真正把功名利祿當作人生最可欲、最值得追求的價值呢?
感謝《貧僧有話要說》,讓我對自己的認識又清楚了一層。其實這兩天裡還試驗過,心意難平的時候,想到大師「貧僧」兩個字的內涵,竟然會很快冷靜下來。希望將來在生活中,能夠將這些道理再慢慢更細緻地消化吧。
羅翠(柏林/佛光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