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策上路前,未來房地產資產已重新配置,成為投資客或自住者節稅策略。
文/記者李碧華
被視為政府打房必殺密笈的「房地兩稅合一」拍板定案,將在明年元旦啟動,市場的不確定性因此逐步掃除,房地產往後重點放在「短期加重、中期合理、長期優惠」,要不要汰弱留強,都值得民眾深思,連速食龍頭麥當勞都因房地產獲利變動而撤守台灣,引起關注。
財經專家,執業會計師陳俊廷觀察,現行房屋及土地交易分開課稅,土地按公告現值計徵土地增值稅,不再課徵所得稅;房屋稅大多數按房屋評定現值計徵所得稅,導致稅負偏低,且與國際稅制不一致,因此,「立法通過新制,並配套將所增加稅收用於住宅政策及長期照顧,無異能夠維護居住正義、改善貧富差距,合理配置社會資源。」
陳俊廷說,新政策上路前,未來房地產資產將重新配置,成為投資客或自住者節稅策略。常見的資產重配置方式包括墊高房地產之前次取得成本、開設法人公司、交付信託、改用贈與或留待變遺產等。「因為房地合一的稅基是按照房地交易資本利得來課稅,當資本利得少時,稅負就會低。」他指出,目前許多豪宅持有者從第一手持有至今而尚未移轉,紛紛趁著此次新政策實施前,為未來出售預作節稅規畫及資產重配置,透過「左手換右手」的交易策略,墊高此次房地產的取得成本,並結算部分的獲利金額,降低未來再出售時,帳面上的獲利。
陳俊廷也認為,另一常見的資產重配置為,個人成立公司進行買房,其契稅、印花稅或房屋稅、地價稅等皆與個人持有無所差異,差別只在於處分不動產後的資本利得,「用企業名義是按營所稅稅率百分之十七課徵,但若是以個人名義持有,則會被列為財產交易所得來課稅,最高可能會被課到百分之四十五。」若公司再將該盈餘轉至第三地境外公司後,就很難再掌握其稅負了。
陳俊廷說,目前房地採不同課稅機制,土地依公告現值課徵土地增值稅,房屋則依房屋評定現值課徵財產交易所得稅。房地合一新稅制乃是以房地整體實價交易之所得額,並允許減除已完納土地增值稅的漲價總數額為稅基所計徵之所得稅,其稅率由累進稅率變為單一稅率。此案實施後,勢必會引發一波資產重配置浪潮,有可能為節稅或亦有可能是將目前所持有之房地產獲利了結,並轉換成其他的投資標的,對於政府財政及經濟影響,的確是後續值得觀察及注意的。
民眾要留意的新舊交接
名稱 說明 民眾要留意
重購退稅 2年內除了小換大(購買總價超過舊宅出售總價),可全額退稅之外,「大換小」也可按比例退稅, 5年內不得移轉、遷出戶籍、出租等條款。
登記日為基準 購屋者在2016年之後出售房屋,仍是採舊制土增稅、財產交易所得課稅。 依據「登記基準日」為課徵原則而非「簽約日」。
分離課稅 與舊制財產交易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稅之中不同,房地合一為分離課稅。 完成過戶次日30天內須繳納。
自用住宅定義 夫妻及未成年子女設有戶籍、持有,並有居住事實,連續滿6年且無供營業使用或出租,滿足此條件後,可享400萬元免稅額。 自用民眾未住滿6年,則按照一般稅率課稅,包括持有1年以下課徵45%、持有1~2年35%、持有2~10年則課徵20%稅率。